7月中旬,为应对高温天气下突发急病的情况,北京卫戍区“老虎团”在野外驻训场加强卫勤训练,重点对高温下官兵中暑进行处置演练,以提高部队的医疗保障能力。刘侃摄、
及时下发常备防暑降温药
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的持续影响,连日来全国多地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同时气温连创新高。暑热的同时,不少南方地区潮气加重,这给外训及执行任务官兵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考验。
时下,各部队执行战备和抢险救灾任务繁重,实战化训练程度也越来越高,参加演训活动尤其是远距离跨区合成演练更加频繁。暑热条件下,人体调节机能常常在超负荷运转。人丹、清凉油、花露水、痱子粉等常备防暑降温药品,便于携带,效果明显。建议部队后勤卫生部门,要及时把常备防暑降温药品发放到个人,在帮助官兵防患于未然的同时,还便于意外情况下官兵第一时间自救互救,更体现了各级对官兵的关怀。
第一集团军某部肖志超、陈宁
野外驻训谨防训练伤
野外驻训是军事训练工作的重头戏。入伏以来,由于天气炎热,驻训点生活条件艰苦,加上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以及一些不科学的训练方式,很容易给官兵造成训练伤。
在野外驻训中如何预防和避免训练伤?笔者建议,一是要科学合理地制定训练计划,适当地调整好训练时间与休息时间的平衡,杜绝随意增加训练时间的问题发生,使官兵在紧张训练之余能够劳逸结合。二是加强军事训练安全防护,普及训练伤的防护知识,每个项目操作前都要加以示范、加以讲解、加以督导,严格遵守器械训练的操作规程以及熟练掌握使用防护器具的方法。三是训练期加强医务巡查和卫生监督,每天都要派遣医务小组上训练场,对官兵进行巡诊,及早发现隐患,采取措施。四是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在训练间隙开展一些团队游戏,帮助官兵保持心理稳定,克服训练中的恐惧和紧张,舒缓压力,增强自信,提高官兵的训练适应能力。
66194部队黄鹤鹏、徐疾
暑期补水要讲究科学
时值酷暑,高难度、高强度的训练会导致官兵身体大量出汗,严重者会出现脱水症状。笔者在驻训分队发现,个别官兵经过一上午高强度训练后,在开饭前大量饮用白开水或绿豆汤。殊不知,过量饮水容易导致出汗增多带走大量盐分而出现越喝越渴、四肢乏力等症状,伴有食欲下降、精神不振等,从而影响到下午的军事训练。
暑期补水要讲究科学。首先,应做到少量多次,防止暴饮。因为这样不仅能使出汗减慢,减少水分蒸发,而且能防止因肠胃负担过重引起的食欲减退等。其次,饮用水温度要适中。50℃左右,口感温热适宜最佳。温度太高会烫伤消化黏膜,长此以往可能导致消化道疾病,温度太低则会刺激消化道,引发各种突发性疾病等。最后,饮用水可适当添加“佐料”。白开水中可以加少量食盐,这样可及时补充体内失掉的水分和盐分,或者在烧开水时加一些绿豆或者菊花等,起到清热、解暑、开胃等功效。
某部肖云舰、白宏刚
科学调剂官兵饮食
入伏以来,天气炎热,导致官兵训练出汗多,加上昼长夜短,睡眠时间相对较少,因此能量消耗大。
夏季训练后应当怎样科学调剂饮食呢?首先要忌冰冷食物。大强度训练后,官兵会感觉燥热难耐,很多人喜欢吃冰冻的食物给身体降温。但这样易让胃肠受凉,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甚至会造成体内寒气堆积,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其次要忌辛辣油腻。油腻食品会加剧肠胃的负担,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道,输送到大脑的血液就会减少,加剧人体疲倦。
另外要少吃肉类。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人体中的血液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气温超过35℃血液就会变得黏稠。如果运动后大量食肉,会造成体内钙浓度降低,导致血管硬化、血压升高。肉类食物中大量的动物蛋白会使大脑中的色氨酸含量减少,从而使人产生易怒暴躁的倾向。
伏天应多吃苦味食物,如苦菊、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萝卜叶等。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碱因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是夏季天然养生品。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山药、大枣、蜂蜜、莲藕、木耳等益气养阴的食物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鸡鸭肉、瘦猪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也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的功效。
除此之外,三伏天还容易导致人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易失眠等。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有绿豆、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食物,同时牛奶营养丰富,可以温脾、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三伏天养生“去火”之佳品。
(狄建强、唐超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