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全国政协委员孙丰源认为,实现异地医保跨省结算,最重要的就是全国统一标准。对于异地医保跨省结算,孙丰源认为,国家应该统一医保标准,通过几个省之间的区域跨省结算,实现全国跨省结算。他也建议,加快户籍改革的力度,对持居住证的外来人口给予同等的医保待遇,进而解决“异地”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孙丰源认为,实现异地医保跨省结算,最重要的就是全国统一标准。
推动医保跨省结算是两会代表委员广泛关注的话题。去年,多位代表、委员都提出了相关议案、提案。
政协委员孙丰源提出,实现医保联网结算,解决异地报销问题。这个问题也写进了2015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基本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省内直接结算,稳步推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一年过去了,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省内医保异地结算。中南地区、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还开始探索建立区域间的跨省结算政策。
对于异地医保跨省结算,孙丰源认为,国家应该统一医保标准,通过几个省之间的区域跨省结算,实现全国跨省结算。他也建议,加快户籍改革的力度,对持居住证的外来人口给予同等的医保待遇,进而解决“异地”问题。
★对话人物
孙丰源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去年两会期间提出,实现医保联网结算,解决异地报销问题。
医保跨省结算表面看是一个技术问题,就是医保联网的问题,实际上是结算病种、价格、报销比例、医保支付标准的问题。这些东西不统一,就无法实现跨省结算。
探路
实现几省之间异地医保结算
新京报:异地医保结算是包括你在内的代表、委员一直关心和推动的政策。这项政策能影响到哪些群体?
孙丰源:影响的群体很多,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投亲靠友在户籍地外常住的人。还有一方面是病人流动,大多数是疑难杂症或重大疾病转诊的。
新京报:目前,全国基本上实现的省内异地结算,效果如何?
孙丰源:因为经济发展的差距,我国医疗资源存在着分布不均的情况。但目前来说,每个省基本都有相对好的龙头医院。实现省内异地医保结算,老百姓在他那个省好一点的医院看病,就能直接报销结算。
新京报:去年,我国部分区域出台了几个省之间的异地医保结算政策。
孙丰源:去年两会我提出,应考虑区域性试点模式,将医疗资源、社会经济水平较为接近的几个省市或地区划为可联网结算的大区域。
像华东、华中等地区,发展差距不大,也包括京津冀地区要实现协同发展。这种情况下,某几个省之间就有条件实现统一的医保结算。
新京报:这是否意味着短期内,我们就能实现全国统一的异地医保跨省结算?
孙丰源: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跨省结算,需要全国有统一的医保标准,这需要政策的制定者下决心。不过,实现省内、几个省之间的异地医保结算,也可以积累一些经验。
现状
病还没看,先为医保奔千里
新京报:你是眼科医生,是什么让你关注到异地医保结算的问题?
孙丰源:工作中,我很少看本市的普通眼科,我的病人都是从外地来的,这些病人几乎都面对医保报销、结算的问题。
我以前在医院分管医保工作,对这方面了解比较多。不能实现医保异地结算,患者不但要先垫付医疗费,在医保报销程序上也很费周折。
新京报:这给病患的生活带来哪些实际的影响?
孙丰源:许多农村来的病人,一住院往往医疗费成千上万。没有钱,又不能直接在我们医院刷卡,就得先垫上。一些病人治一场病,生活就成问题了。等他治完病回去,有的要经过乡镇、县,再到地区一级,才能报销,拿到钱又得经过一段时间,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还有时间上、交通上的成本。有的病人不是治好了回去走报销程序,而是在看病期间就要回家办医保手续。
新京报: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事例吗?
孙丰源:就在上周四(2月25日),我在门诊给一个从贵州来的病人看病。他患的是眼眶肿瘤,我告诉他需要住院治疗。但他跟我说,得先回去办医保转诊手续。我问他,“怎么不在家办好了转诊手续再来我们医院看呢?”他说:“万一你这里治不了,或者不给我治,我还得到别的城市,那转诊还得重办。所以得先来一趟看看。”
病还没治呢,就得先大老远地折腾。
新京报:除了经济和时间上的成本,不能实现异地医保结算还带来哪些问题?
孙丰源:一个社会公平的问题。我们国家现在基本实现了医保全覆盖,但为什么地区之间支付的标准不一样?比如你花100块钱,在天津可以报70,回到家乡就只能报50了。这影响了我们医疗保险的公平性。
这个民生问题对民众影响很大,也很迫切。在这方面,政府应该下决心,让它一致起来。
分析
“实行单病种付费,进而统一医保标准”
新京报:你认为解决异地医保跨省结算的困难在哪里?
孙丰源: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各地在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上存在很大差异。经济发展好的、交医保多的省市,医保基金就充足,报销的标准就不一样。除了要解决发展的问题,还要在全国层面协调统筹。
还有医保报销目录、用药目录上的问题。同样一个病,我给病人开了这种药,在我们这可以走医保报销,到了他的户籍地就不能报。所以医保目录也要尽快实现全国统一。
新京报:对此你有什么解决的建议吗?
孙丰源:我们现在实行的单病种付费,就是通过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制定出每种疾病的定额偿付标准,医保机构按这个统一标准向医疗机构支付费用。
比如白内障,根据合情合理的医疗资源消耗,制定出它总共需要花多少钱来治。单病种付费的项目越多,规划就越强,进而推动全国的医保标准实现统一。用制度来约束医疗行为。这对推动统一医保标准有很大意义。
新京报:人社部提出,让60%左右的群体异地就医能在同一城市内实现,30%左右群体在一个省内不同城市之间可以实行结算。如何实现90%的人能在省内看病?
孙丰源:实现分级诊疗转诊制度,把病人留在基层治疗。这是对的。应该让医生来选病人,而不是病人来选医生。很多病人想着要到大城市、大医院去看,当然也是他们出于对身体的担心,但病人不知道哪家医院能看好他的病啊。
新京报:把病人留在基层治疗,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孙丰源: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基层要有药,二是要有能治病的医生。现在我们越是基层,报销的比例越大,引导病人在社区就医。但是很多药,社区的卫生机构都没有,迫使病人往上流动。
现在好的医生都愿意到大医院工作,我们要想怎么样能把人才留下来。如果基层的硬件设施、药品种类都齐备了,老百姓也不会花着机票钱、火车票钱到外地去看病。
建言
“持居住证应能享受户籍人口医保待遇”
新京报:是不是说实现了分级诊疗和转诊制度,就能消除异地医保结算的问题了?
孙丰源:除了到大城市看病的人之外,还有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和常居在城市里的非户籍人口。现在,除了急诊外,大部分不能实现异地医保结算。
国务院发文提出,要把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新农合统一成一个城乡医保,这对于实现跨省医保结算有推动作用。
新京报:解决这些常居在户籍地外的人看病的问题,你还有哪些建议?
孙丰源:中央提出推行居住证制度,这是一个好的切入口。除了统一医保标准,实现跨省医保结算外。如果持居住证的居民能够享受户籍人口的待遇,这就不存在“异地”的问题了。
所以,“异地”问题,实际上涉及户籍制度的问题。我也希望政府能够尽快出台政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至少在我看来,在医保方面,应该先推动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口享受和户籍人口同样的医保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