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美好睡眠,放飞梦想”。专家提醒,心理因素是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自我调节情绪可以缓解症状,但若长期失眠,则应及时就医。
明明已经很困了,却还迟迟不肯睡觉;即使躺到了床上,却仍习惯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刷微博、聊微信,不知不觉就到了后半夜。这或许是当前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经常出现的睡前一幕。 “入睡困难或者醒得早,或者睡得比较浅,每天都做梦、而且噩梦连连,都说明睡眠质量有问题。 ”据省精神卫生中心睡眠障碍科主任朱道民介绍,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以上,近50年来,人们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缩短了1个至1.5个小时。对正常人来说,偶尔熬个夜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如果长期熬夜,则是对身体健康的严重透支。长期睡眠不足不仅会使白天疲倦、嗜睡、注意力分散,而且会引起烦躁、易怒、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的会引起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给身心造成严重伤害。 “长期失眠的危害很多,不但会影响白天的工作质量,更会影响血压、血糖、内分泌以及免疫功能。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低氧血症,出现记忆力下降、头昏、驾驶时打瞌睡,甚至导致冠心病、心脑血管病以及猝死。”安医大一附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高建国表示。
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心理因素。专家提醒,出现短期失眠时,可以自我调节情绪,尽量不要有心理压力。若躺在床上睡不着,不妨起身走走放松一下,等有了睡意再睡觉。早晨起床时,也没必要总觉得自己睡得不好,非要在床上多待一会,这反而对睡眠有影响。但如果长期失眠并且已影响到白天的工作和情绪,或者出现了夜间憋醒、严重打呼噜等现象,则应及时到医院睡眠门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