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 健康中国的根本在于“心”

健康中国的根本在于“心”

发布:2016-03-12 12:11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健康中国的根本在于“心”-新闻频道-和讯网

  国家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其核心是心理的发展。只有心理健康的“大树根”更加有力量,我们健康中国梦想的实现才会更完美

  文|闫洪丰(中国残联团委书记、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副主任)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为“十三五规划建议”)的颁布,“健康中国”第一次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卫计委已全面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预计将于2016年发布并正式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深入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丰衣足食的基本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但是,由生活压力增大、环境质量不佳、不安全食品问题较突出等因素而导致的健康问题却愈来愈突出,人们对健康的渴求也因此而变得越发强烈。

  健康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需求。“健康中国”以国家战略的方式,呵护人们的健康需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们需求与渴望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曾说过,该战略规划将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高度出发,突出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通过综合性的政策举措,实现健康发展目标。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还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它包含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三个基本要素。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紧张、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又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美国哈里斯调查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人的一生60%~90%的疾病都可能与压力处理不当有关。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人的健康60%取决于个人生活方式。因此,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而社会适应能力则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人,应该是身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而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也应该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但笔者却发现,虽然有媒体评论称“健康中国全面健康引领‘大健康’理念”,但关注点或者着眼点基本是身体健康方面,在“建议”中也只有两处提及心理健康,且还没有相关的详细解读,由此可见,心理健康还未足够引起相应的重视。

  专家调查研究显示,目前中国亚健康人群占了70%!这个数据很惊人,意味着100个人当中,就有70个人是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亚健康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问题。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生活压力在不断飙升,很多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心理失衡现象。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都侧重于身体的健康,而忽略了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比躯体健康的意义更重要。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说过:心理的疾病比起生理的疾病为数更多、为害更烈。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精神病学家弗列曼教授认为“人们患病的原因,心理因素占了很大比例”,但现在大多数人还未意识到身心一体的理念。

  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身体健康标准那么具体、客观,因此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着很大的意义。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算是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它在国家战略、军事战争、执政能力建设和个人工作生活调节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而言,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则曲折了许多,它的作用也是“一直被应用,很少被提及”。因为种种原因,心理学并没有首先为百姓所认知,反而在学术和商业两种极端环境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术环境中的心理学,犹如“阳春白雪”,难以走近百姓;而商业利益驱使心理学走向“神秘”,甚至非科学,心理学市场鱼龙混杂,非专业人士真假难辨,这点从一些商业机构的大肆宣传中不难发现。

  这就是目前中国心理学面临的现状:一方面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心理学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市场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所以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更期待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国家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其核心是心理的发展。

  2009年“柳叶刀”杂志发布的一项大型研究表明,中国已有1.7亿人患有精神疾病。当然,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在人群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障碍隐患,才是很多国家精神卫生最大的负担所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表现尤其明显。大众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和认识,国家对心理健康服务也难言重视,心理健康成为挡在我国发展面前的一块顽石,看得到,却推不动……健康中国,引领的是“大健康”理念,我们的期待不只是强健体魄,更重要的是有一棵健康有力量的“心”。如果把人的健康比作一颗枝繁叶茂的树,那么我们必须要呵护好的便是心理健康的“大树根”。

  我国在自然科学、身体保健养生等方面的科普工作开展得非常富有成效,也具有可操作性,心理学的科普和发展完全可以借鉴,现在主要的问题是人们对心理健康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学科普工作还未形成机制和规模,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唤醒人们的重视意识,如果健康中国缺少了心理健康方面的规划和设计,犹如人缺少了一条腿,健康中国的“大健康”理念还算不上真正的“大”。

  新华网的评论指出,健康中国升级为国家战略,带动的不只是健康概念股的涨停,更是全民健康愿景的升腾。健康中国建设,同样是一项“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全民事业。

  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我希冀有一天人人都能主动接近心理学,人人都能从心理学受益,利用心理学科学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开启幸福生活新篇章。

  习近平主席在2016新年贺词中指出: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心理健康规划进入健康中国也是可以期待的,只有心理健康的“大树根”更加有力量,我们健康中国梦想的实现才会更完美。

(责任编辑:李治华 HN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