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之青岛和烟台,我市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链层次较低。“挖掘威海自身的特色,应该在医疗器械、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优势领域进行突破,同时对海洋产业进行细分,在海洋生物领域形成错位发展。”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基于此,《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开放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应时而生。
开放试验区能做什么?
——构建中韩经济合作新型关系,以威海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综合考虑在具有试验意义、发挥联合优势以及两国趋势导向的产业领域率先推进合作
开放试验区内到底能实现哪些先行先试的探索,这是建设开放试验区的核心。
在《规划》中,对开放试验区有这样的功能定位:
——自贸协定地方样板。开放试验区是落实中韩自贸协定中约定条款的先行实践者,是两国自由贸易开放细化到地方区域合作层面的具体执行者,也是中国展开新一轮对他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经验贡献者,能够为中韩自贸协定后续谈判,以及中日韩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等一系列自贸谈判提供可参考、可复制的经验,发挥试验和示范作用。
——双向合作机制试点。强调与仁川自由经济区乃至韩国开展双向开放、平行合作,实践两国产业链融合、市场共享、双轮驱动的经济合作新模式。
——对外开放示范窗口。威海与仁川自由经济区将互为中韩两国的对外开放窗口,示范地方层面合作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亮点,最终将辐射服务于全省自贸战略和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
——先行创新试验平台。开放试验区能从两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转移、高层次人才交流等各方面进行探索,挖掘双方深度合作的机遇点,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通过上述定位,可以看出,开放试验区将着眼于双方合作模式从中低端互补向中高端竞合升级,致力于构建一种新型的经济合作关系,促进两国产业链之间更加紧密的融合和竞争力的共同提升,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我市在选定中韩产业合作的主要方向时,将以构建中韩经济合作新型关系为出发点,以威海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综合考虑在具有试验意义、发挥联合优势以及两国趋势导向的产业领域率先推进合作。”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开放试验区确定以形成商贸流通业优势特色为先导,以扩大市场开放、发展高价值服务业为重点,以探索深入合作发展国际前沿产业为战略,以培育潜力中小企业成长为己任。
开放试验区要建成什么样?
——近期贸易增速,建设区域特色商贸中心;中期产业升级,树立中韩产业协作新标杆;远期环境融合,成为地方国际经济合作典范城市
思路既定,发展路径也愈加清晰:遵循“从贸易往来提速,到产业要素集聚,到产业协同提升,再到环境融合共建”的发展路径,实现产业发展和功能建设同步推进,与威海市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全面协同,构筑国际化营商环境竞争力。
以时间为维度,我市确定了开放试验区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
近期到2018年,我市确定以商贸流通业作为重要突破口,实现外贸升级。与仁川自由经济区在物流领域深化合作,将物流作为强大的支撑,促进中韩跨境电商发展,推动威海建成韩国双向商品集散地和中韩跨境贸易和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为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
“我们将建成一个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多个省级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实现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额达10亿美元,引入十家龙头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百家海外电子商务企业,培育千家具有跨境电商业务实绩的外贸企业。”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期至2020年,我市将以贸促产,通过商贸繁荣促进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产业要素向威海集聚,促进中韩双方产业链融合升级,从中低端互补向中高端竞合迈进,在高价值服务业领域打造高端品牌形象。
以中韩合作为着力点,我市将构建成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扩大在健康服务、文化旅游、科技教育等领域对韩开放力度,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中韩合作特色和国际竞争力。未来,我市将吸引2000家韩资企业落户,韩资服务业规模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培育超过100家中韩合作领军示范企业,吸引1万名韩国中高端人才来威就业,成为韩国优势产业和优质要素的聚集地。
远期至2025年,我市将最终实现以产兴城,从文化、民生、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实现环境的深度融合和水平提升,推动我市成为投资贸易便利、服务体系健全、金融创新功能突出、环境融合互促、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地方经济合作典范城市。
届时,试验区核心区城镇化率将达到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000元。通过中韩合作实现试验区城镇化建设质量全国领先、与国际水平接轨,智慧城市普及,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5%,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和社会治理精细化;生态环境改善,万元GDP能耗降低到1.1吨标准煤,建成百座绿色低碳建筑;公共服务提升,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8张,万人拥有文化机构数达到0.5个,建成适应国际化人才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本报记者 连涛 通讯员 马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