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赛尔富得本身并没有错。它上面清晰地标注着自己的品名、成分乃至性质——植物饮料;哪怕只是饮料、它每瓶30毫升的容量售价却高达475元,在物价市场化的背景下并不算违法。而且近年来宁波针对老年人市场集中销售的保健品,假冒伪劣现象几乎见不到了,销售者卖的基本是合法产品。
“在实际查处的案例中,对老年人进行集中会销行为的保健食品销售,主要问题是虚假宣传。”据执法人员介绍,所谓会销,指以集中会议的方式,寻找特定顾客,通过亲情服务和产品说明会的形式销售产品。会销只是一种销售方式,并没有违法,但在会销过程中,将保健食品或普通食品吹嘘得神乎其神,有“治疗”“治愈”功能,甚至有防治“未病”的功能,这就构成了虚假宣传。
不过,由于虚假宣传主要以口头方式传播,要取证并固定证据有很大的难度。“老年人会销宣传的对象是老年人。在集中会销时年轻人是进不去的,即使是老年人,如果是生面孔,也很难打入会销阵营。”海曙区银龄志愿者王先生多次“探营”那些“养生馆”,发现有些商家甚至要求查看身份证。
“虚假宣传比较常见的证据是影像资料,不过在实际查处的案件中,这些证据没有一件是通过老年消费者提供资料而获得的,这与老年人取证意识不强、手机拍摄技巧不熟练以及会销现场工作人员警惕性高有关系。”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多位办案人员,都表示取证是最大的难点。
部分不法销售商巧妙规避直接针对产品的虚假宣传,也让取证难上加难。“产品不直接讲功效,而是讲成分。比如一款富硒产品,45分钟的课中,只有5分钟讲产品,剩余40分钟都在讲硒的功效。再比如红景天软胶囊,只讲红景天的中医理论和功效作用。”办案人员说。
但这样确实很容易对老年人造成误导。去年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老年保健品位居热点第一。随着“权健”事件发酵,部分老年人对会销保健品等不再信任,近期我市此类投诉也有所增加。
除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努力,有关专家建议社会加大宣传力度,子女要多多与老年人沟通,真正的亲情、关怀不是建立在以购买商品为目的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当保健品销售网点被取缔后,那些曾亲热地叫着“阿姨”“叔叔”甚至“干爸干妈”的年轻促销员,没有谁会再露面。可见,老年人在免费体验场所收获的“亲情”,终究是镜花水月。 宁波晚报首席记者张燕 通讯员夏静
“保健”市场乱象 联合整治行动全面展开
2019年新春伊始,宁波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保健”市场乱象联合整治行动,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行为的事中事后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虚假广告、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扰乱市场秩序、欺诈消费者的违法犯罪行为。
包括市委政法委、市市场监管局、市中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经信局、市民政局等十余个部门参与了此次专项行动。
在这次“保健”市场乱象联合整治行动中,有关部门将对与人民群众日常消费密切相关的行业和领域,包括食品(保健食品);宣称具有“保健”功能的器材、用品、用具;日用消费品;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等日用家电;玉石器等穿戴用品;声称具有“保健”功效的服务等进行重点整治。
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战
10年间,陈杰的父母在保健品上花了80多万元,劝说无果之下,这个成都男人成立了一家专门对付保健品传销的公司。从2017年公司成立至今,已有300多人向陈杰求助(《钱江晚报》1月23日报道)。
和虚假宣传的保健品争夺深陷其中的父母,很少有子女能够大获全胜。在老人看来,子女如果出手阻止,便是自己寻求健康路上的“拦路虎”。老人们操劳了大半辈子,如今每月领着不菲的养老金,可以享享清福了,却发现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在走下坡路。所以,只要是标榜对人体健康有好处的产品,他们都愿意尝试一下。
于是,就有一些保健品经销商,在一些老小区和菜市场旁边找个铺面,打着“健康养生”“免费体验”的幌子吸引老年人,借机推销自己的产品。寒冬腊月,一些颤巍巍的老人,顶着朔风坐在“健康养生”体验馆的门口,等待着下一场健康讲座或免费体验。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在我们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
老年人因缺乏专业知识,容易轻信不良经销商的虚假宣传,花大价钱买下疗效被过度夸大的保健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引起家庭矛盾纠纷。甚至有的老年人因为轻信保健品的功效,擅自停服药品,造成严重后果。
整治保健品市场乱象,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执法监管,社会各界要共同参与监督。最主要的还是为人子女者,要尽最大可能腾出时间和精力,给予老年人高质量的陪伴,避免老年人因为精神空虚情感寂寞,而落入保健品推销的圈套。(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