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是福,健康是福!”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在生死面前,一切都是浮云,一场疫情让大众的生命意识、健康意识在不断增强,人们开始注重保健、养生,关注免疫力。连日来,晚报记者走访了昆明市健之佳、一心堂、苏宁易购等店,疫情过后,人们的健康意识在不断增强,保健养生产品销量明显提升。
保健品销量翻倍出现脱销
昨日,记者打开淘宝网电商平台康恩贝官方旗舰店发现,该品牌香橙味的维生素C月销量达4.5万+,维生素E月销量为1万+。此外,在康臣倍健、养生堂等官方旗舰店,蛋白粉、维生素C、褪黑素片等保健品月销量均超过6000。
昆明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宅在家,除了休息,眼睛几乎都在接触电子产品,所以给家人买了叶黄素。此外,为了增强免疫力,还一次性买了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片。
“褪黑素、叶黄素和三七粉销量都特别好,目前店里只有1瓶现货褪黑素了,280克的三七粉也只有2罐,需要马上调货。”昨日,健之佳(河宏路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以来,保健品备受市民青睐。
“2月份受疫情影响,广大市民居家抗疫,所以当月保健品销量总体是下跌的,但是当月维生素C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三四月份以来,保健品总体销量跟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以上。”云南健之佳健康连锁店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柴治琦告诉记者,疫情出现好转后,市民的养生、保健意识明显提升了,像有利于增强免疫力、抵抗病毒的蛋白粉、维生素C、维生素B族片、儿童益生菌、多种维生素软糖、维生素C泡腾片等产品,销量均增长了10%以上。
“疫情期间,改善睡眠的褪黑素和保护视力的叶黄素销量出现了翻倍增长。”柴治琦介绍,除了普通人群对保健品需求的增加,孕妇对多种维生素、钙片、叶酸等保健品的需求也有所提升,销量至少增加10%以上。
在选择保健品方面,柴治琦表示,市民选择保健品时最好选择能保障品质、进货渠道安全的品牌产品,要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及身体情况选择,而同类保健品的价格差异,主要由厂家的定价和成分含量而定。
养生饮品零食等备受热捧
昨日,记者打开淘宝网搜索关键词“养生”,页面立马显示出养生茶、养生壶、养生零食等选项,点开养生茶选项后,记者发现一家“药都拾遗滋补养生旗舰店”的一款红枣桂圆枸杞茶组合小袋装产品销量最高,月销量超过10万+,该产品还有“女人茶”“养颜茶”等关键字眼。
记者发现,该电商平台出售养生茶系列产品的商家多如牛毛,其产品种类多样,功效包括呵护心肝、清火明目、疲乏健忘、去湿气、改善睡眠等,其中一款具有清热去火、明目清肝、润肠通便功效的菊花决明子茶月销量最高为20万+,而价格以克计算的藏红花月销量多达9万+。
“我刚毕业那会买过菊花、玫瑰、茉莉花、普洱茶、枸杞、红枣等各种养生茶,只是从来没有持续喝哪一种。我们家上到奶奶下到我,都有自己的养生茶饮。”毕业5年的昆明人孔女士告诉记者,疫情发生以来,越来越觉得健康的可贵,自己在网上买了美容养颜的墨红玫瑰花茶,和抗氧化、保护眼睛的黑枸杞,还买了以前舍不得入手的60元/克的伊朗进口藏红花。
“我喜欢喝普洱茶和陈皮茶”“我每周喝两次红枣枸杞桂圆茶,平时也喜欢喝玫瑰花茶、桂花茶”……记者采访了多名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市民,大多数都有自己喜欢的养生茶饮,其中女性更关注美容养颜瘦身,男性更关注护肝明目,老年人更关注养生保健。
厨房类健康类小家电暴增
据央视财经4月22日报道,疫情期间,小家电达到了逆势增长的状态,其中破壁机、功能料理锅这样的厨房类小家电销量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根据网络销售的数据,2020年1至3月,颈椎腰椎按摩器的成交额同比上涨了1930%。数据显示,进入4月份以后,一些强调瘦身功能的小家电品类增长迅猛。比如,按摩枪同比增长31倍,电子瘦身腰带同比增长了15倍。
在淘宝平台,记者发现,有些店家小熊养生壶月销5万+、本博多功能肩颈按摩枕月销4万+、九阳破壁机月销1.5万+、小型家用消毒柜月销1万+。
云南苏宁易购销售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刘女士告诉记者,疫情发生以来,烤箱和面粉都出现过脱销的情况。跟去年1到3月份同期相比,消毒机、颈椎腰椎按摩器出现了暴增,闷烧罐、足浴器等出现不同幅度的增长。疫情发生以来,厨房类和健康类小家电暴增,尤其是烘焙品类涨幅很明显。此外,冲牙器和电动刷头销量涨幅也比较多。
市民声音
重拾久违的锻炼 打造健康的身体
“我知道健康很重要,但之前一直是一边渴望健康,一边是迈不开的双腿;一边勤勤恳恳地护肤,一边孜孜不倦地熬夜……”90后女生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以前经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后来明显感觉自己视力下降,还容易生病。直到疫情发生以后,才对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现在决定要改变以往的作息,按时吃饭休息,并打算坚持一项体育运动。
市民蒋女士表示,自己以前一直关注健康,但办了健身卡后没法坚持锻炼。疫情之后,将更注重健康养生,加强锻炼,让自己拥有一个好身体。
记者还采访了10余名昆明市民,均表示,疫情发生以来,更加注重健康、注重养生。
本报记者 李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