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 > 不孕不育 > > 人类的生育能力之辩

人类的生育能力之辩

发布:2016-11-06 10:02 | 来源:互联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将生命的遗传特征传承下去,是一切生物的本能。 在中国,香火传承被提升到“孝”文化的层面,《孟子·离娄上》中那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影响中国千年。现代人的观念发生变化,有人选择不婚,有人选择丁克,但生育仍是社会的主流选择,而且是许多家庭

  将生命的遗传特征传承下去,是一切生物的本能。

  在中国,香火传承被提升到“孝”文化的层面,《孟子·离娄上》中那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影响中国千年。现代人的观念发生变化,有人选择不婚,有人选择丁克,但生育仍是社会的主流选择,而且是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

  现代人重视生育质量,追求优生优育。郑州某三甲医院生殖门诊,接诊过一对夫妻。为了精准受孕,妻子到医院监测排卵,卵泡破裂时,妻子赶紧回家,电话紧急召回丈夫同房。大热天的,夫妻俩忙活半天,竟然没怀上。幽默的丈夫作打油诗一首:“行房日当午,汗滴爱人腹,谁知种子难,孕育皆辛苦。”妻子自此却有了思想压力,怀疑自己有毛病,转而去生殖门诊看不孕。

  人们对生育的重视导致不孕不育的问题被加倍放大。怀孕,与生育能力有关,但受很多外界因素影响,比如心理因素。上文这个例子并不能说明这对夫妻的生育能力有问题,只能说明现代医学科技发达,可以帮助优生优育。上世纪80年代,信阳某县某一时期人口出生率过高,调查发现,电业局总是晚上拉闸限电,人们上床太早,导致人口出生率过高,最终电业局代替计生办受罚。这也不能说明那个时候人的生育能力就强,该县一定有天天早上床也没怀孕的夫妻。

  生育能力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妇女一辈子生十几个,有的随便生也只生一两个。

  怀孕、不孕都是自然现象,自古有之。中国最著名的不孕症患者是唐明皇宠妃杨玉环,她盛宠而不孕。清末,广州出版的《时事画报》就刊登过“五洲春蚕蛾种子丸”不孕不育广告。只是以前信息传播、沟通交流不便,没有形成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不只是人类,动物界和植物界也有不孕存在,母鸡下的蛋孵不出小鸡就是不孕蛋,母牛受精不产崽也是不孕,袁隆平杂交稻还专门培养自交不育系呢。

  当下一些社会现象让人陷入迷思:民营治疗不孕不育医院全国遍地开花;公立医院也纷纷设置生殖专科;治不孕不育广告铺天盖地;不孕不育故事在朋友间广为流传;媒体也报道,男性精子计数的正常标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一降再降,从不低于6000万/毫升,到不低于4000万/毫升,再到现在的不低于1500万/毫升……这些信息带给人一种错觉:人类的生育能力在下降,怀孕变得艰难。其实,怀孕只需1个精子,1500万个也不少啊。

  如果不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真的要为人类未来担忧了,年轻人也要担心自己会成为不孕不育大军中的一员。

  分析这些现象,发现几个问题:一、这个专业钱好赚,是医疗机构趋利的选择。经济条件好了,人们愿意为不孕花钱。不孕不育没入医保,病人选择医疗机构不受报销限制。二、这个专业安全,不会要人命。不管怎么治,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怀孕,要么没怀孕。三、现代医学技术发达,可以统计精子数量和发病率了。四、人口基数大,患病群体自然增大。五、受一些不良习惯影响,人们产生一些生育障碍,但这并不是人类天然的生育能力的降低。

  也有人拿出生率说事。中国的人口出生率较低,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同时经济水平提升,很多人选择少生或不生孩子。从全球范围看,经济水平高、文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人们更注重自我感受和自我发展,人口出生率较低。人口出生率受观念的影响,与生育能力无关。

  我们不要用社会上流传的故事代替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准备生育的不要自我怀疑,有生育障碍的,要积极自我改变并寻求治疗,不要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