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液中有形成分是睾丸的代谢产物,是反映睾丸生殖功能的具体表现,应进行染色检查,其检出内容应包括:①睾丸生殖系统:间质细胞、支持细胞、生精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支持细胞骨架、微管、微丝;②血细胞系统: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异常淋巴细胞、红细胞;③生殖道上皮系统:前列腺上皮、精囊上皮、附睾上皮、尿道上皮、肾上皮、阴道上皮(来自女性);④睾丸与前列腺结晶:如含铁血黄素结晶、精胺酸结晶、前列腺结石;⑤微生物:细菌与菌沙、加德纳菌、线索细胞、病毒脂质体和包涵体;⑥其他有形成分:颗粒残渣、脂滴、组织纤维等。总之,精液中的有形成分都可以考证睾丸的生殖功能状态和病理性损伤的程度,为此,不应轻视任何精液内容,都应该是检出作为观察的指标,尤其生精细胞凋亡的检测已经应用[14],我们必须认真检测与辨识,提高实验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有利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五、回复一线医生的困惑与解读
曹兴午教授与男科学第一女博士李翠英会诊无精症病例
1.精液中圆形细胞检测与分析
(1)白细胞的检测方法问题:WHO手册一直采用“圆形细胞”,实际上是指所有细胞,没有要求辨认细胞分类,这是缺乏负责任的提法,作为世界级的手册,恐怕考虑欠妥。为此常年误报“白细胞”造成误诊误治。此外,如果报告白细胞也要染色鉴别进行分类。黄宇烽对50名男性精液同时进行直接涂片和染色后镜检比较,结果直接镜检96%检出白细胞(48/50)而染色镜检仅为16%(8/50)。认为:染色后能够准确低识别白细胞,因此精液白细胞必须用染色方法鉴别。
(2)精液中白细胞检出率观察:曹兴午(1992)对42例精液新鲜标本高倍镜检与瑞-姬染色比较,新鲜精液白细胞检出率100%(42/42),染色法检出率24%(10/42)。其中9例为<5个,1例>5。说明鉴别后精液中大部分不是白细胞。1990年对95例生育组(n=30)与不育症(n=65)精液中白细胞瑞-姬染色油镜观察(白细胞/400油镜),生育组为13.3%(4/30);不育症为13.8%(9/65)两组无显著差异。2005年对293例不育症精液中白细胞检出率为46.9%(136/293)。 2006年对136例白细胞数量分布研究,以白细胞/400视野油镜观察结果:≤5个为70.6%(96/136) ;>6个为29.4%(40/136),大于40个白细胞只有1例。可见在不育症患者的精液中,仅有少量白细胞存在,白细胞脓精症为极少。如果有大量白细胞者出现,一定检测前列腺液。
(3)精液中可见非生殖细胞分类:以中性粒细胞最常见约为60%~80%,其次为巨噬细胞,约占炎性细胞的20%~30%,淋巴细胞约占3%~10%,偶尔见到嗜酸细胞。
(4)生精小管内细胞转化(cellular transform):界膜中有单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巨噬细胞,其在传递和处理抗原方面起重要作用,在免疫性炎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睾丸炎可见巨噬细胞通过界膜进入生精小管官腔。可随精液排出,精液可检测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为免疫功能细胞。睾丸内每10~50个间质细胞含有1个巨噬细胞。平均40个计算,在200×10^6个间质细胞中,大约含有5×10^6的巨噬细胞。成人睾丸间质细胞中有25%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影响间质细胞功能,特别是增殖、分化及类固醇激素的产生。巨噬细胞分泌刺激和抑制类固醇形成的物质。致炎性细胞因子、活性氧、一氧化氮(NO)及前列腺素类等物质均可抑制间质细胞的功能,导致间质细胞分泌功能减弱,引起睾丸发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这类细胞过多出现活化(activation),可以吞噬精子,直接反映了睾丸免疫功能活化。
淋巴细胞:在严重生精障碍的生精小管的睾丸活检中有淋巴细胞包绕。在腮腺炎中有35%的病例伴随有严重的睾丸炎性反应。吴明章报告:在原因不明男性不育症与支原体阳性不育症的精液中,非生精细胞成分均有增加,与正常生育者精液比较,不育症者的精液中非生精细胞总量为正常生育组的3.7倍、其中白细胞增加5.6倍,多形核白细胞增加4.6倍,淋巴细胞增加11.3倍,主要增加是CD4淋巴细胞细。笔者观察到,在病毒性感染精液中,发现吞噬细胞(巨噬细胞)的骨架中可以观察到病毒颗粒。对于检出非生精细胞的精液,需要进行相应进一步的检测,特别注意免疫功能与病毒性感染的可能。说明区分圆形细胞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生精细胞的细胞生物学
(1)精原细胞:精原细胞位于生精上皮基膜。分A型B型两大类,从生理角度将A型精原细胞分两型:Ad(暗型)与Ap(亮型)。
Ad型精原细胞(睾丸干细胞,很少分裂):在正常环境这没有增殖活动,只有在非正常情况下才进行分裂,换句话正常情况不分裂,只有有害因素影响下,精原细胞急剧减少时,才进行有丝分裂。这型精原细胞代表了睾丸干细胞。研究表明只有A型精原细胞是精原干细胞(SSCS)。为此,研究SSCS增殖和分化的机制已经成为生殖领域的重要课题,是深入揭示精子发生机制和诊断治疗男性不育症的重要途径。
Ap(亮型)精原细胞(精子的始祖细胞,可以自我更新):可分裂、自我更新,分化成两个B型精原细胞。B型精原细胞直接分化为前线期(休止期)精母细胞。以后生精细胞开始DNA合成,精母细胞逐渐分化发育,通过细胞间桥联系和生殖发育。
(2)初级精母细胞:由B型精原细胞分裂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处于分裂期,称细线前期精母细胞与B型精原细胞相似。此期停留时间很短,立即进入分裂期,此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内部细胞器增多,高尔基复合体发达,线粒体逐渐形成泡状线粒体,细胞质密度高于精原细胞。根据组织学的形态特征,可分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可有早期、中期、晚期粗线期精母细胞形态特征,其特点是密集的RNA合成。)、双线期和终变期。发育时间为22天。
(3)次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两个体积较小的次级精母细胞。靠近管腔,具有均质状圆形核,常常两个核者多见,染色质呈细网状,并有一些大而深染的环形块。次级精母细胞发育为一天,常常不易看到。如果出现过多,可根据时效性判断睾丸损伤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