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 > 部位保健 > > “十三五”时期青岛引进建设一批高水平医院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十三五”时期青岛引进建设一批高水平医院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发布:2021-07-16 19:08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1月6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青岛“十三五”成就巡礼第十二场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市优化卫生健康服务情况,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

1月6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青岛“十三五”成就巡礼第十二场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市优化卫生健康服务情况,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专职副局长赵国磊;市卫生健康委疾控处处长杨军;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处长许万春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三五”时期青岛引进建设一批高水平医院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十三五”时期青岛引进建设一批高水平医院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十三五”时期,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紧紧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要求,积极推进健康青岛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全市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2019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7.22/10万,婴儿死亡率1.89‰,人均期望寿命81.43岁,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
(一)公立医院改革持续深化
2016年以来,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改革联动,所有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等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并以此为突破口,同步完善财政补偿政策,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动态调整、医疗费用增长联合调控、公立医院绩效综合考核等机制,引导和规范服务行为,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全市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增幅降至10%左右,下降5个百分点;药占比降至30%左右,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至23.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提高到30%以上,运行活力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8月发布的全国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中,我市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市立医院综合绩效分别位居全省同类医院第一名和第四名,占全省获得A+成绩医院数量的1/3。
(二)分级诊疗机制不断完善
推动医联体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入开展,我市首创将一体化医疗服务共同体(医共体)拓展为构建一体化健康服务共同体(健共体),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6个区(市)被确定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区(市),实现涉农区(市)全覆盖,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位,我市成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省级试点市,已建成由县级医院牵头的18个县域健共体。市内四区规划布局了13个城市医联体网格,已建成4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医疗集团)、31个松散型城市医联体、73个专科联盟、113个远程医疗协作网。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部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少跑路,逐步实现“首诊在基层,大病不出区(市)”的分级诊疗目标。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一)疾病控制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组建青岛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在全省率先落实疾控机构编制标准,编制数增加790名。基础设施稳步提升,市公共卫生中心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7个区(市)实施了疾控中心新建、改扩建。实验室装备投入稳步加大。市级配置移动P2+实验室,10区(市)均建立P2实验室。医疗机构疾病监测模块和疾病预防控制子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
(二)公共卫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疫情发生以来,累计出动流调力量4.2万余人次,规范管理和治疗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191人,尤其是大港疫情处置中首次在冷链产品外包装中分离到新冠活病毒,被国家肯定为全国冷冻食品行业相关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典范。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启动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2020年疫情初期,以省、市、区(市)18家定点医院、36家发热门诊为主,构建我市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进入秋冬后,按照“四早”“四集中”原则,进一步织密救治体系,形成1家市级定点医院、4家入境隔离人员救治医院、5家备用医院、6家入境专用发热门诊、44家发热门诊以及181家基层发热哨点诊室在内的网络。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开展工作,截至2020年12月,累计收治确诊病例131例、无症状感染者60例,除1例因基础疾病死亡外,其他病例均得到有效治疗。加强手足口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基层传染病防控示范基地”建设。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保持在90%以上。成功申请第四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率先在全国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二剂次水痘疫苗。建成200余家智慧接种门诊,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持续在90%以上,免疫规划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三)慢性病、地方病防控不断深入
成功创建4个国家级慢病示范区、4个省级慢病示范区,西海岸新区获得2018年全国十佳慢病示范区。2020年11月我市成功创建首批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市。建立健全碘营养水平监测网络,并对儿童、孕妇等重点人群实施碘营养重点监测,达到国家消除碘缺乏病标准。
(四)血液管理能力稳步提升
确定财政专项资金2741.5万元,用于搭建青岛市血液物联网平台,实现了血液采集、制备、库存、运输、交接、临床使用全过程智能监管,医疗机构临床获取血液时间由20分钟缩短到1分钟,血液报废率为零。该平台是国内首个以城市为单位搭建的智慧血液管理平台。2019年,启动献血屋建设工作,建设一批标准化、现代化、合法化的献血设施,利用两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新设、更新13座献血屋并纳入了市办实事项目。献血屋建设完成后,为无偿献血者提供安全、温馨、便捷的献血环境,充分保障临床用血和血液安全。
(五)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
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强化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健康促进区(市)实现全覆盖。建成一批健康促进医院、学校、社区、企业、机关等场所。建成区(市)级以上健康教育基地22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6个。建成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库,汇集专家470人,其中64人入选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建成社区(村)“健康大学堂”127处,广播电台开办“健康大学堂”节目,组织专家录播“健康大学堂”精品课程82讲,联合新闻媒体开设健康教育专栏12个。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六进”活动,每年组织健康教育活动千余场次,编发健康科普文章万余篇,印发健康教育宣传材料百万余份,受教育群众数百万人次。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7年的16.12%上升到2020年的24.38%。
(六)卫生健康领域执法规范化能力不断提高
启动全市卫生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以来,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体系,完善了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定期测评和综合评价制度,创新性开展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双随机抽查、医疗机构“3+1”监管、二维码监管等工作,促进了综合监督执法效率的提升,卫生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全市行政复议、诉讼、听证程序案件大幅下降,卫生行政处罚案件在历年国家、省、市优秀案卷评选中多次获奖,案卷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七)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
积极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国家卫生镇街达到19个,占比达到20%,省级卫生城市和卫生镇街实现全覆盖,省级卫生村达到3075个,占比达到51.85%。制定下发了《青岛市创建国家健康示范城市三年攻坚方案(2020-2022年)》,明确了健康城市创建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在全市开展了“病媒生物防制示范街道”“灭蚊达标小区”创建活动,树立了13个病媒生物示范街道和66个灭蚊达标小区。全面推进控烟行动,每年举办重点公共场所控烟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600余人。积极开展无烟环境创建活动,2020年创建“青岛市无烟示范机关”397个。
(八)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了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处置科学、运转高效”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形成了上下对应、门类齐全的市级卫生应急预案26个,医疗卫生机构预案1286个,预案体系更加健全。建立了“党政牵头、部门联动、社区动员、全民发动”的应急响应机制。组建了四大类10支333人组成的市卫生应急救援支队,全市共有各级卫生应急救援队伍158支,各类专家1300人。建成2家省级、6家市级以及15家区域性城区全覆盖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大力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五进”活动,市民应急行为素养和第一响应能力明显提升。五年来,成功应对了新冠肺炎疫情、人感染禽流感等传染病威胁,完成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等重要节庆会议应急保障任务,为筑牢人民健康安全防线和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一)医疗资源配置持续优化
2016-2019年,我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5.34张增长到6.37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97人增长到3.98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3.12人增长到4.30人,三级医院数量由16家增加到28家,优质医疗资源得以扩容。建成市立医院东院二期、青大附属医院东院二期等一批医疗项目。出台《关于加快建设一流医疗中心城市的意见》,我市被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布局。引进建设清华大学附属青岛医院、青岛世福兰斯医院等高水平医院,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加强区(市)级医院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平度市人民医院、城阳区人民医院、黄岛区人民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服务水平。
(二)基层医疗卫生基础不断夯实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经费从52元提高到74元。在省内率先全面推开随访数据自动采集和取消纸质健康档案,建设市级基本公卫数据中心和监管平台,强化项目质量控制和绩效的智慧化监控。创新电子病历同电子健康档案的互通,拓宽信息采集渠道。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构建了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三高共管、三级协同”医防融合慢病服务模式,免费向签约“三高”患者提供7种基本药物,减免药费165万余元,65万人次受益。2020年三高共管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进一步充实,联合省内医学专科学校率先在全省启动乡村医生合同制管理和定向培养。将乡村医生基本药物补助标准提高一倍,达到每月1000元以上,落实老年乡村医生补助政策,累计向1.9万老年乡村医生发放生活补助2.9亿元。推动基层能力提档升级,全市4044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部达到省标准。
(三)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善
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共建成市级质控中心52个,区(市)级质控中心187个,二级以上医院预约诊疗时段精确到30分钟以内,提供移动支付等“一站式”结算服务。布局重点疾病防治康复体系建设,31家胸痛中心、23家卒中中心、17家创伤中心、41个癌症规范化病房、17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9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通过评价。将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市办实事,共新增75个急救单元,达到177个,急救半径缩短37%,急救单元覆盖密度列全省第一,城乡一体化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开通省内首个“空中120”项目,启动青岛市急救中心航空医疗救援运行服务项目,2架新型H135直升机并入青岛市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已实施航空医疗转运6例。推动非急救医疗转运工作,出台《关于开展非急救转运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2019年11月,服务全省的“96120”号码上线,累计提供服务超过1.5万人次,安排82车次参与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处置。
(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向纵深发展
建成青岛市区域诊疗“一卡通”平台,平台通过网站、手机APP、微信服务号等渠道为居民提供预约挂号、诊疗信息推送、检查检验结果查询、排队叫号查询、第三方支付、健康知识科普等服务,二级以上医院号源均可在线预约。根据我市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38家医院开通“互联网+发热咨询门诊”,免费提供线上咨询服务,已累计服务4万余人次。全市累计建成互联网医院36家,累计网上配送药品22298盒。建成市级“互联网+区域影像诊断平台”,接入16个诊断中心,互联网诊疗服务持续改善。制定印发以惠民便民 “四个一”、智慧诊疗“六板块”、综合监管“三系统”、平台支撑“三保障”为主要内容的《青岛市智慧医疗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让看病就医更方便,医疗救治更高效,监督管理更全面。

重点人群服务能力显著改善
(一)妇幼保健能力显著增强
建立了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为基础、以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为支撑的服务网络和妇幼健康构架,妇幼保健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全面开展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实行重点人群高危专案管理。建成市、区两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6个,新生儿(儿童)救治中心9个,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大幅提升。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建设不断加强,获得国家级孕产期、更年期特色专科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重点专项2项,省级孕产期保健特色专科2个。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覆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儿童早期发展全周期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构建起 “一中心十平台”的出生缺陷防治青岛模式。创新妇幼健康宣教模式,在婚姻登记处设立11个妇幼健康宣传驿站,加强妇幼健康宣教与健康促进工作。“十三五”时期,全市孕前优生项目目标人群覆盖率均达100%,产前筛查率均达96%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均达99%以上。
(二)创新推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
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率先建立托育机构登记备案具体规则。大力推进普惠托育机构建设,全市共筛选储备了超过40个托育项目,其中8个区(市)政府的12个项目成功申报国家项目试点,获得中央支持资金920万元,新增普惠性托位920个。开展示范性托育机构创建活动,全市遴选12个市级示范性托育机构。指导城阳区创建示范区,启动“关注生命之初1000天”家庭抚育项目,为 2400余个0-3岁育龄家庭提供了管家式精准服务;设立0-3岁婴幼儿照护指导中心,服务周边社区及企业育龄妇女共计3400人次;打造高、中、低多元托育服务模式,满足差异化需求;推动“智能网络”建设,搭建智慧照护系统平台。目前,全市已有133个托育机构完成登记,68家机构提报了备案材料,14家机构完成备案,1所托育机构成功获评省级普惠性托育示范机构。城阳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有关工作经验和创新做法被国家卫健委《工作交流》刊发,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机构予以报道。
(三)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陆续出台了《青岛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等7个市级养老医疗政策文件,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全面推行老年人“健康护照”管理,每年组织65岁以上老年人口免费查体一次,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6.4%。因地制宜实施了六种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推进“医、养、康、护”一体化服务,建成“医中有养”机构93个、“养中有医”机构186个、“医联结合”机构67个、“养医签约”机构39个、“两院一体”机构10个、“居家诊疗”机构490个。截至2019年底,六种服务模式共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医养服务400余万人次。在全国率先推开社会化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每年筹措近3亿元购买服务,发展了700多家护理机构,累计支付资金约26亿元,8万多名重度失能失智老人受益。
(四)职业病防治水平不断提高
建立健全市-区(市)-镇街三级职业健康监管网络,上下联动,提升整治效果。每个区(市)至少有1家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本辖区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有针对性开展监督执法,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重点行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1%,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96%,医疗卫生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97%,新发尘肺病病例年均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卫生健康可持续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补贴办法,出台《青岛市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和培养补贴暂行办法》,大幅度提高补贴标准。五年来,深入挖掘以才引才潜力,带动相关专业领域人才来青共谋发展,累计引进或柔性引进106名高层次人才。借助线上线下招才引智名校行,组织驻青、委直属、区(市)和民营等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赴国内重点城市开展招才引智双选会及校园招聘,提前锁定优质人才。发挥行业引领优势,联合委直属、区(市)、市直单位所属医疗机构共同开展公开招聘工作,形成集团化聚集效应。共计招聘各级各类人才6453名,其中,硕士、博士和副高级以上人才2192名,本专科人才4261名。
(二)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实施重点学科和人才培训项目,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进行滚动支持,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建成国家级重点专(学)科1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个;拥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108个。55个学科进入学科百强榜单,入围数量位居全国计划单列市之首。深入实施医疗卫生“三优工程”(加大引进优质医疗机构、优势医学学科、优秀医学人才力度),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十三五”期间,与美国休斯敦医学中心、迈阿密癌症研究所、加拿大渥太华心脏病院等开展相关合作。

中医药服务全面发展
(一)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遴选公布15个市级中医综合诊疗中心,开展紧密型中医医(健)共体建设,在即墨区、西海岸新区打造省级中医紧密型医共体典型。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4个。完成胶州市中医医院恢复重建。率先在国内组织开展国药坊建设项目,打造30个国药坊。建成国医馆155个、精品国医馆60个,中医特色村卫生室100个。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免费网络培训推广平台,培训人数3000余人。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91.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91.6%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所有镇街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二)加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我市的差异性中医药医保支付、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定、外埠中医专家存案、中医体质辨识与健康指导等4种改革模式被认定为全国首创,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纳入可复制可推广的经典案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三级实验室1个、国家级名中医工作室4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30个、省级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1个、省级名中医工作室6个。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上设立传统医学分论坛,全力构建我市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新平台。创新中医医院服务模式,开展“送汤药上门”“中医上门”服务,全市累计送汤药44.3万剂,受益群体达6.8万人次。开展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共有19个门诊中医优势病种纳入日间病房管理实行限额结算,为患者节约费用1284万元,节约医保基金1725万元。
(三)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
实施“中医药人才攀登计划”,全市现有岐黄学者1名、全国优秀临床研修人才9名、省名老中医1名、省名中医24名,柔性引进包括1名院士、10名国医大师在内的88位省级以上知名中医药专家,实现了我市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质的飞跃。注重强化基层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育,全市共培养省级基层名中医29名、市级基层名中医50名,2个国家级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落户我市。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新培育国家级继承人4名、省级继承人12名。实施中医专家存案和中医诊所备案制度,累计存案外埠中医专家216名,备案中医诊所201个。
(四)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建立我市中医药产业项目库,推动上海国药北方总部落地市南区,实现知名药企总部落户我市“零”的突破。打造11个中医药特色小镇(街区)、4个中医药旅游基地。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入选全国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即墨区玫瑰小镇(灵山“花香药谷”)获评首批“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展“养生保健进万家”活动,年受益群众达3万多人次。开展65岁以上老人中医体质辨识调养指导和0-3岁儿童中医调养指导等服务。打造11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成16个养生保健基地(治未病中心)、188个养生保健指导门诊、8家药膳特色餐厅组成的养生保健服务网络,推动中医药群众化。
在取得重要进展成效的同时,
我市卫生健康发展
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公共卫生能力存在短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医防融合机制待健全。
二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能力与城乡居民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效能仍需提升。
三是卫生健康治理体系现代化还有亟待解决的难点堵点,医联体发展建设模式仍待探索完善,家庭医生和基层机构“健康守门人”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健康青岛建设的攻坚期。为更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我市将加快实施健康青岛行动,全面提升城乡公共卫生保障和服务能力,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打造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原标题:《“十三五”时期青岛引进建设一批高水平医院 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