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id:0
日前,在国家工商总局举办的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座谈会上,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保健食品消费者认知度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约七成消费者对国内保健食品市场总体评价“不太满意”。“超六成消费者表示他们不信任‘保健食品’广告。同时,约40.97%的消费者表示经常遇到‘保健食品’冒充药品的现象。”
——调查报告显示。
“虽然现行法律禁止普通食品声称特定保健功能,但仍有不法商家对普通食品违法进行功效宣传,如各种酒标称为‘保健酒’并宣称养生和壮阳功能,饼干宣称养胃,饮料标称为功能饮料可以提神醒脑等,一些保健用品、消毒产品等也宣称各种养生保健和预防功效。”
——中消协副秘书长栗元广表示,这些产品的功效宣称基本游离在法律法规监管之外。
“保健食品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机体功能,不能预防和治疗疾病是大部分消费者的普遍共识。”
——业内人士称。国家食药监总局受理审批的保健食品功能范围有27种,包括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视疲劳、促进排铅、清咽、辅助降血压、改善睡眠等。
“但是,目前消费者对保健品功能认知较为模糊甚至混乱,则是一个普遍现状。”
——根据调查报告,在10种是否不属于保健食品的功能声称选项中,治疗高血压、对膝关节有保护作用、补肾壮阳、对更年期综合征有改善作用等不属于保健食品功能,但大部分消费者都作出了错误的选择。
“消费者也无法准确区分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报告显示,对普通食品宣称‘保健功能’行为,35.09%的消费者选择‘国家不允许’,但20.87%选择‘国家允许’。”
——中消协表示,现在的消费者获取产品消费信息的途径不对称,权威消费教育普及和宣传不够,不法生产经营企业利用电视广告、网络、报纸杂志等消费者主要获知渠道进行夸大、虚假宣传,掺杂使假,混淆视听,误导消费者。
“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老年人是保健品消费的主力,而这个消费群体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被忽悠。”
——据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不法分子售卖假保健品事件频发,其中受害群体以老年人首当其冲。
“基于对广告宣传的不信任以及媒体宣传报道和自身购买的经历,导致消费者对国内市场缺乏信心,转而推崇、信赖和购买国外产品。”
——报告显示,40.98%消费者更偏爱国外保健食品,但由于对境外产品、生产企业以及市场监管情况更加缺乏有效的信息了解和反馈渠道,消费风险难控和跨境维权更难。
“确实存在消费者对保健食品不满的情况,应加大监管力度用行政力量规范市场,有些严重的问题甚至可能触犯法律,还需要动用司法手段解决。”
——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品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说。值得注意的是,《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保健食品的管理办法将从此前的单一注册制变为注册与备案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