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 > 部位保健 > > 古代成都人如何养生?

古代成都人如何养生?

发布:2017-01-07 15:05 | 来源:互联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对于中国人来说,针灸是再熟悉不过的一种保健方式,无论腰酸背痛,还是肠胃不适,都可以通过针灸的方式来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博物馆内收

对于中国人来说,针灸是再熟悉不过的一种保健方式,无论腰酸背痛,还是肠胃不适,都可以通过针灸的方式来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博物馆内收藏了一件明代半跪式针灸铜人,铜人一手抬起,一手自然下垂,左腿半跪,身上刻的经络穴位图清晰可见。李馆长说:“这是一件明代的铜人,从宋代开始,我国历代都在制作针灸铜人,主要是起一个教学作用,便于医者向后辈传授医术,有利于针灸之术的流传。”这种铜人除了供人辨认穴位以外,还被用来考察学生们的针灸水平。测验时,老师会先把铜人表面遍身涂蜡,铜人体内盛满水(一说为水银)

原标题:古代成都人如何养生?

古人养生着眼于人与天、寿与天、形与神、动与静等有关人生养护的各个方面。提出贵生、元气、摄生等一系列基本观点,形成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太极八卦理论、精气神理论、脏腑经络理论,以及导引、运动、针灸、食疗和药疗等基本方法和手段,历经千载而生机盎然。

导引按摩

所谓导引,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医疗体育方法。成都中医药大学传统文化博物馆馆长李继明告诉记者:“古代人注重由内而外的休养,通过吐纳呼吸和一些模仿动物的动作来调节身体,导引说通俗一点就类似于气功。”博物馆养生保健展室内的一幅导引图便生动地展现了古人导引健身的情景,此图是以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为原型上色制作的。该图真实反映了2200年前我国汉代人民锻炼身体和防治疾病的生动情景,给人们提供了有关导引疗法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图中44个人像以黑色线条勾画轮廓,填以朱红或青灰带蓝色彩,从服饰来看多为庶民阶层。人像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不分老幼、不论男女都普遍练习这套保健操。从图中的描绘来看,有呼吸吐纳的,如“卬(仰)谑”,是表示仰身鸣叫的意思,仰身时双手向后举,胸部扩张,这一动作能加强对心肺功能的锻炼。亦有肢体运动,除极个别为蹲跪(坐)式外,其余均为立式运动。根据《导引图》可以辨识的文字记载:“烦”、“痛明”、“引(耳)聋”等,说明当时人们应用导引来治疗四肢运动器官病、消化系统病、五官耳目病以及某些传染病等。

五禽戏

养生保健展室内还挂着一幅五禽戏图。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健身方法之一,相传华佗看到一名小孩抓着门闩来回荡着玩耍,便联想起“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于是想到人的大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畅和瘀寒停滞而造成的,如果人体也像“户枢”那样经常活动,让气血畅通,就会增进健康,不易生病了。于是,华佗专心研究锻炼身体的方法,参照当时古人锻炼身体的“导引术”,不断琢磨改进,根据各种动物的动作,创造一套模仿虎、鹿、猿、熊、鸟五种动物的拳法。这套拳,模仿猛虎猛扑呼啸,模仿小鹿愉快飞奔,模仿猿猴左右跳跃,模仿黑熊慢步行走,以及模仿鸟儿展翅飞翔等动作。五禽戏不仅具强身延年之功,还有祛疾除病之效。正如华佗所说:“体有不快,起作禽之戏,怡而汗出……”

针灸保健

对于中国人来说,针灸是再熟悉不过的一种保健方式,无论腰酸背痛,还是肠胃不适,都可以通过针灸的方式来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博物馆内收藏了一件明代半跪式针灸铜人,铜人一手抬起,一手自然下垂,左腿半跪,身上刻的经络穴位图清晰可见。李馆长说:“这是一件明代的铜人,从宋代开始,我国历代都在制作针灸铜人,主要是起一个教学作用,便于医者向后辈传授医术,有利于针灸之术的流传。”这种铜人除了供人辨认穴位以外,还被用来考察学生们的针灸水平。测验时,老师会先把铜人表面遍身涂蜡,铜人体内盛满水(一说为水银),然后给铜人穿上衣服。如果学生能准确地刺入孔穴,就可以使水射出。如果取穴位置错误,针就不能刺入。宋代,针灸铜人共铸两具,可惜因战乱均已遗失。据说现日本博物馆所藏铜人,即宋针灸铜人,但尚有争议。

运动保健

唐彩绘习武俑、清代摔跤木刻图、清拳术演练图壁画、汉对搏图画像砖、南宋蹴鞠纹画像镜,养生保健展室内的一件件藏品和资料照片展现了古人运动健身的场景。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运动保健,“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这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运动保健又叫中医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宇宙生物界,特别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体育运动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

膳食、药物养生

对于饮食养生,古人多有告诫:饮食有节;勿使脯肉丰盈,常令约俭为佳;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咸则伤筋,醋则伤骨,故每学淡食;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吃饭七分饱等。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清任熊绘烹茶图、汉烹饪画像砖拓片等藏品也印证了古人对合理膳食的重视。

药食同源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观点,古人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同时对如何合理进补也有一套理论,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在养生保健展室内,我们也发现了三幅明代炼丹炉文物的珍贵照片。李馆长介绍,“最早古人使用丹药是通过口服,但这样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副作用——重金属中毒,例如汞中毒,因为丹药的原料是矿物质。后来,吸取经验教训的古人逐渐将丹药改为外敷,这样既达到了治疗的作用,也避免了副作用。”

成都晚报记者 李果 摄影 王浩儒

古代成都人如何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