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 > 部位保健 > > “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青年健康)

“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青年健康)

发布:2019-01-05 06:08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青年健康)

健康问题一直是各国青年普遍面临的实际问题。青少年具有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在《联合国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中,健康问题是青年行动的十大优先领域之一。

一、“十五”期间我国青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1.我国青年身体发育水平不断提升,体格发育不断健全,部分体能指标改善

近五年来,我国青少年的长发育水平依然呈现出加速生长趋势,突出表现在体格发育上。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据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 监测结果显示,2004年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与2002年相比,继续呈现增长趋势。7-12岁男、女学生身高分别平均增长0.85厘米、0.60厘米,体重平均增长0.76公斤、0.39公斤,胸围平均增长0.80厘米、0.40厘米;13-18岁男、女学生身高平均增长0.37厘米、0.43厘米,体重平均增长0.19公斤、0.12公斤,胸围平均增长0.07厘米、0.39厘米。城市男女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均值均高于乡村学生。

我国青年学生的部分体能指标也有所改善。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 监测结果显示,大多数年龄段男女学生50米跑成绩在连续几年下降后,已开始有所提高,其中7-12岁男女学生平均提高0.03秒、0.05秒,13-18岁男女学生分别平均提高0.1秒,19-22岁男生提高0.09秒。

2.我国青年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膳食质量明显提高

食物与营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十五期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自2000年农业部、教育部等6部委联合推行“学生饮用奶计划”以来,截至2005年底,已在60多个大中城市的1万多所中小学推广实施了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每天供应学生饮用奶达到了243万份。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年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2000年全国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9.5%,2001年下降为10.2%。2004年与2002年相比,虽然学生营养不良率检出率没有明显变化,但较低体重检出率继续下降。

3.我国青年的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定期体检率不断提升

2001年我国青少年学生中营养不良学生占10.2%,肥胖学生占4.1%,视力不良学生占29.5%,患沙眼学生占7.1%,贫血学生占10.5%,蛔虫感染率6.7%,龋患率13.9%。2004年与2002年相比,学生乳牙、恒牙龋齿患病率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其中7-17岁城市男女学生恒牙龋齿患病率均下降了1.2个百分点,7-17岁乡村男女生分别下降了2.4和2.2个百分点。学生龋齿矫治率也有所提高,其中7-17岁乡村男女生恒牙龋补率分别提高近1个百分点。

我国青年的卫生健康习惯逐渐养成,定期体检率不断提升。2001年学校卫生监督合格率为70.8%;学生体检率22.8%。2003年学校卫生监督合格率为62.1%,学生体检率24.3%。2004年学校卫生监督合格率为45.4%,学生体检率47.4%。2005年学校卫生监督合格率为78.6%,学生体检率64.7%。

二、十五期间青年健康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及新进展

1.青年性与生殖健康出现新特点

性与生殖健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的生殖健康状况关系到未来人口的整体素质。“十五”期间,中国青年的性与生殖健康出现新的特点。2002年中国卫生部公布的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的青春期发育的提前趋势显著,性发育年龄不断提前。同时,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当代青年的性态度更加开放,性道德观念趋向多元;婚前性行为增多,首次性行为年龄下降;平均初婚年龄推迟;避孕率低,人工流产率上升;未婚妊娠和人工流产现象增多。针对青年性与生殖健康的新特点,我国政府在改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状况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将青春期卫生和人口教育纳入了正规教育的轨道,确定了政府相关部门对学生保健工作的职责。到目前为止,约50%的农村中学和90%的城市中学,以及所有的大学均开设了青春期保健的健康教育课程。同时,面向青少年的热线和面对面咨询点在校内外普遍建立;各地青年诊所、青春健康服务中心也开始涌现。从2000年9月至2005年12月,中国计生协推出了中国“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推广到全国245个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善和促进了我国10--24岁青少年和未婚青年的性与生殖健康状况。

2.青年心理和精神疾病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取得了一定成效

身处变迁速度加快的社会,当代青年既面临着学习、就业、经济、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又面临着成长期固有的困惑而缺乏相应的心理和精神调适,部分青年出现了心理和精神疾病。“十五”期间青年心理和精神疾病日益受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日益重视,得到了教育工作者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了相关研究者的重点研究内容。为了有效解决青少年心理和精神疾病,教育部于1999年和2001年分别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2年分别下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强调要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并且要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儿童和青少年是精神卫生工作的重点人群之一。2004年,由共青、卫生部疾控司、教育部社政司、中国青年报社共同发起的“心理阳光工程”正式启动,旨在提高青少年精神卫生意识、促进心理卫生工作。另外,我国还不断加强了对学校教师、校医等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

3.青年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加深,对艾滋病的态度更加科学

2005年最新的评估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艾滋病毒感染者为65万人。艾滋病越来越威胁到我国人民的健康安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先后制定了《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等规划。这些政策文件都针对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明确指出共青团等青年组织要“做好青年防治艾滋病性病知识的普及教育”,“特别注重在青少年中开展青春期和性健康知识、艾滋病性病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禁毒知识的普及教育”。几年来,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学校的体育、卫生、健康教育,制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和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将预防艾滋病、性病和禁止滥用药物等有关内容列入了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从2003年春季开始,已在中小学中开设预防艾滋病、毒品预防和环境教育3项专题教育课,并正式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2005年,100%的大、中学校开设了“防治艾滋病”课程。全国青联于2001年启动了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青春红丝带”行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帮助他们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