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青岛市市南区八大湖街道的市民林晴告诉记者,9月1日孩子刚开学,她就被朋友拉进了一个“100天打造人鱼线”的微信群。
“群里都是励志减肥的女性朋友,群主是个身材很棒的健身教练,她从生完孩子到恢复出人鱼线只用了60天,简直太励志了。”林晴说,每天吃什么,怎么练习,群主会在前一天晚上发到群里。群友们要遵守这些规则,每天早上还要空腹称体重拍照发到微信群,减重幅度前5名会得到群主红包鼓励。
除了互联网社交群,很多APP也专为健身而生。一款名为“keep”的手机APP,输入身高、体重、目标体重、健身爱好以及饮食爱好等信息,APP会为你推荐私人订制的减肥、塑性处方。
每天在“keep”上设置不同的打卡内容,根据APP内的视频完成训练计划获得各种勋章和虚拟奖励,并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战绩”,成了岛城白领李雯的日常。
最近一两年,岛城朋友圈里秀运动、秀马甲线的人越来越多。9月11日,在第一届琴岛临床营养发展国际论坛上,专家学者聚焦互联网+减肥,对相关问题进行分享与研讨。
“同伴的鼓励对减重非常有用。我一直用一款健身的APP,只要晒出来就有别人给我点赞和鼓励,我蛮高兴的。”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心理诊室史宇说,近两年,互联网+减肥以一种“洋气”、与时俱进的方式聚拢并解决大众的减肥需求,赢得用户青睐:尽管这些社交软件看起来像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但出于炫耀和“秀”的本性和动力,用户会乐于秀出自己的肱二头肌和翘臀照片,这些被人集中点赞的照片,会刺激他们的运动,并不断晒出自己的训练,形成看、练、晒的良性循环。
规范和科学很重要
“只要是你的骨骼肌收缩导致能量消耗增加的活动都叫运动。”论坛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营养生化研究室主任常翠青说,网上的这些运动方式都可以推荐,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APP或者项目,她也经常在门诊上向求诊的病人推荐一款自己经常用的健身APP。
“二头弯举,90度最合适,过来以后你看它还绷吗?不绷了,就不能起到锻炼作用吗?做这个动作,双臂一定要贴着身体来做,做的时候这个角度要90度,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否则起不到锻炼的作用;还有就是我们手里的负荷,如果你是弹力带,要缠好了用这个拉力,对抗着慢慢慢慢放松,动作不到位,腕关节是很容易受伤的。”常翠青说,由于缺乏健身教练的专业指导,用户在视频学习运动时,动作一定要规范,不规范是起不到作用的。
“用户在进行个性化产品设计时,要注意技巧和学习的难度,那些在运动的时候能微微出汗、呼吸心跳也有所加快的运动,都可以做。”常翠青认为,运动的循序渐进非常关键,对于减肥来讲,有氧运动优先,在有氧运动的基础之上再做抗阻运动,抗阻运动相对于有氧运动来讲,它的强度比较大,没有一个很好的热身或者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做抗阻运动一定会出运动创伤的。同样,做完有氧运动、肌肉的抗阻运动后,还要做肌肉的伸展运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教授陶晔璇说,网上的健身信息纷繁复杂,要提高辨识能力,网上流行的一些低碳、哥本哈根或者生酮饮食,并不科学和安全。有些用户减肥制定的食谱是一天吃六个苹果,从能量的角度来讲,一个苹果如果是100大卡左右,6个苹果也就是600大卡,连续吃一个星期肯定会瘦,但是她的营养摄入来源是单一的碳水化合物,这对平衡营养素需求、对生活质量来说,并不靠谱。
制定小计划慢慢实现
“不经历1500公里的挥汗如雨,怎换得今日70公斤的轻松自在,有志者事竟成,减肥如此人生依然。”迷上健身的岛城市民刘川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心得,通过APP,他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运动,每天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许下一个小心愿,半年的时间,他实现了完美的蜕变,并从健身中感受到了更加纯粹和简单的快乐。
“有的人制定的标准太高了,以至于会找一个他完全够不到的标准,所以说他的减重计划会因为他一次又一次地感觉到绝望、失落,就很容易放弃了。”对此,史宇有很深刻的感受,如果标准制定得合理,这个行为的坚实力度会更长,动机性也会更强一些,她鼓励用户要先制定一个小计划,慢慢来实现。
“减肥不应只关注体重,而是要关注身体脂肪含量的下降。最好的减肥方式,应该是在摄入和消耗中找到平衡点,循序渐进并且坚持。”青岛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顾萍说,减肥的方法很多,体验过程也很多样化,但效果肯定因人而异的,因为最终的减肥效果取决于减肥者的信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