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后,选手们发现,自己总是陷入“长久饥饿-极度渴望-暴饮暴食”的恶性循环。
数据显示,这可能源于他们体内的瘦素(leptin)暴跌。
瘦素,是脂肪细胞合成,送入血液循环中的信号,送给大脑用来分辨自己“够胖未”的分子。
一般来说,脂肪少,瘦素少,大脑就会让我们食欲好。脂肪多,瘦素多,大脑就会让我们少吃点东西,多氧化些脂肪酸。
然而,有些人虽然脂肪多瘦素也多,但大脑却对多多的瘦素无动于衷,这就叫“瘦素抵抗”。
在赛前,这些选手原本拥有正常水平的瘦素,然而,在比赛开始后,由于体脂含量剧减,瘦素水平就一路下跌,赛末时甚至跌到只有赛前的6%。
赛后,他们不再那么极端节食,瘦素水平也缓慢回升,但只恢复到了赛前的67%。
这意味着他们少有饱足感,他们一直处在饥饿中。同时,他们还会比一般人更渴望高油高糖的垃圾食品——这些食品对身体健康不好,却能激活大脑的奖赏中心。
感觉再也不会瘦了,怎么办?
都说假如一个东西长得像鸭子,叫起来像鸭子,走起路来像鸭子——那肯定就是只鸭子。
然而,那些急速“成功”减肥的人,看上去像瘦子,穿起衣服像瘦子,走起路来像瘦子——但偏偏不是真正的瘦子。
他们的代谢,不是那些从未减肥过的瘦子的代谢。比起那些同样体重的瘦子,这些“前胖子”每天都要少消耗许多能量。
他们的激素,不是那些从未减肥过的瘦子的激素,这些“前胖子”要忍耐更多的饥饿折磨。
一日为胖子,终身为胖子,迅速瘦下来,还是“瘦胖子”。
而这个研究,也澄清了许多人们对于肥胖存在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
“胖子都是太懒太馋才会变胖的。 ”
看看《超级减肥王》选手的成绩 ——30周里平均减下58千克,他们的意志力远超常人!
然而,肥胖是种受生理因素影响的慢性疾病。而疾病,不是光靠意志力可以解决的问题。当整个身体的代谢都趋于缓慢,几乎没有办法抵抗身体想要 “恢复体重” 的力量。
巴吞鲁日彭宁顿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唐娜·瑞安说:“这个研究再度说明,身体和生理是怎样决定了我们的体重,意志力能起到的作用真的不多。”
误区二:
“小时候胖没关系,长大就会自然瘦了,实在不行再减肥。 ”
减肥而成的瘦子,和从未胖过的瘦子,不是同一种生物。
然而,许多家长都生怕自己的孩子挨饿,却不知肥胖会给自己的孩子未来带来多少健康隐患。在中国,6岁以下的孩子有19.8%超重,7.2%肥胖。
家长们,住手吧,别再把“疾病”当“福气”,别把自己孩子活生生给喂“病”了。
误区三:
“讽刺你胖,是为了帮你减肥。 ”
但讽刺只会起反作用。
这个实验结果出来后,许多复胖的选手,终于卸下了压在心头的羞耻感。
——原来不是“我”有问题,而是我的代谢和激素出了问题。
许多研究都显示,超重者越是感觉被羞辱、被歧视,就越是容易发胖。原因可能是这些嘲讽增加了心理压力,心理压力引起生理变化(比如慢性炎症),而这些变化会进一步促使体重增加。
2014年一个英国研究就显示,对于BMI在25~30之间的超重者,心理压力越高,C反应蛋白(CRP)水平越高——CRP升高正是身体炎症的标志。
另外,哺乳动物解除压力的一个传统办法,就是吃吃吃,尤其爱吃能急速升血糖的高热量甜食。
在以瘦为美的当代,每个超重者都已经在内心批判讽刺怒骂了自己一百万次,实在不需要别人再来“帮忙”增加压力。
误区四:
“减肥是你人生中的头等大事。”
不,头等大事应该是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肥胖对健康有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医生会建议超重或肥胖者减肥。然而,我们不需要像那些选手一样减掉三四成体重。
假如我们开始温和地定期锻炼,在摄入热量不变或者仅仅微调时,我们的体重不会有明显减轻——由于肌肉增长,有时候我们的体重甚至还会增加一点点。
然而,当你吃健康食谱并定期锻炼时,即使你的体重变化微小,你的健康状况也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只要改善了身体健康,我们就是成功的。
相比起来,体重秤上那个数字的短期波动,并不重要。
也许你还是想问,全世界最“成功”的减肥者都如此“失败”,那我还有希望吗?
需要放弃的,只是“急速减肥”的虚幻希望。
现在你可以做的,是减得慢一点,减得稳一点,如有条件,可寻求专业的健身教练、营养师、内分泌医师的建议。同时,等待更新更好的研究,让科学来帮我们对抗肥胖这场流行病。
【禁止二次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sns@guokr.com 】
更多专业跑步健身内容请关注本栏目微信号:sijiabenpao或搜索公众号:私家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