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医院 > > “白色暴利”抽空公益威胁秩序

“白色暴利”抽空公益威胁秩序

发布:2016-04-12 09:39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白色暴利”抽空公益威胁秩序 作者:朱四倍 部分民营殡葬“一条龙”机构为抢生意,向个别医院护工、120急救人员甚至医生购买

  部分民营殡葬“一条龙”机构为抢生意,向个别医院护工、120急救人员甚至医生购买消息。上海市宝山区殡仪馆馆长姚建明表示,这类“卖消息很难管”。(澎湃新闻4月4日)

  清明哀思,乃人之常情,但在怪异的社会现实中,想寄托和表达哀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闻说,不法分子通过黑心“一条龙”,攫取白色暴利,在把本应充满感情寄托的殡葬业异化的同时,更折射着监管的无力乃至缺位。这并不是仅仅可以通过谴责“部分医院护工和少数120急救人员、太平间工作人员倒卖逝者信息牟利”就可以告终的。

  擦“一条龙”坟地产到“一条龙”抢生意,让我们看到的是无尽的尴尬和难言的羞辱。当一切都利字当头,我们还能奢谈清明文化的传承吗?清明节的核心文化内涵是孝道。清明节之时,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已经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习俗,更是我们的心理基因和民族的的文化景观。在一定意义上,清明节是中国的“复活节”,清明节是中国的“感恩节”。但在粗暴的殡葬生意化面前,清明节的真正文化内涵已经无从存在,这从根本上背离了清明节的本意,践踏了民众的情感寄托。严重地说,更是无底线的亵渎。

  给逝者以尊严,还生者以清明。在正常的社会中,这不应是一种奢望,相反,应成为一种底线,文明的底线和尊严的底线。但现实是无情的,“死不起”的声音不仅仅属于个别人群,“死不起”的窘境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的程度。殡葬关系家家户户,关系到公共利益的实现,而白色暴利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更是在无形侵蚀社会秩序。

  其一,殡葬中介服务“白色暴利”,在伤害家庭成员感情的同时,更对社会秩序进行了无情的肢解。“清明时节雨纷纷,丧葬之人欲断魂。”网络上流传的这段顺口溜,是人们对殡葬业暴利积怨的一种写照。有人调侃说:“生买不起房,死买不起墓!”既是“房奴”又是“墓奴”……这些怪象足以激发起公众的愤怒,而这种愤怒的演变越来越无力。调查发现,殡葬业行政管理和事业经营合二为一的现象较为普遍。政企不分的体制,使殡葬业长期处于垄断经营状态,数百万、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有几家殡仪馆,是垄断造就了绝对的卖方市场。可以说,政企合一的垄断体制是“罪魁祸首”,也是导致殡葬白色暴利的根本原因所在。可以想象,这种白色暴力的存在必然诱发民众的不满,进而对殡葬行业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不必要的怨恨情绪,长此下去,就是为社会秩序的和谐运行埋下了“坑”。

  其二,殡葬中介服务“白色暴利”在说明监管缺位的同时,更证明着社会公共利益维护机制的缺席。我们知道,作为公益性事业的殡葬业凭借其垄断性,任意抬高收费标准,巧立收费名目,单位面积售价远远超过房价的墓地等现象都是其暴利实现的途径。调查显示,寿衣、骨灰盒及包装盒(棺材)等物品的利润都在100%以上,尤其是大多数骨灰盒其利润竟高达200%。收费名目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如某地殡仪馆办理丧事的消费清单上面的收费近30项,总计4700多元,其中的灵车扎球、治丧彩牌等都属于重复使用,折旧成本很低,可谓一本万利。但殡葬行业的公益性质被放逐了,甚至以“暴利行业”而洋洋自得,如此以来,本应是公益的殡葬成了个别人群、个别特殊利益团的“私益”张扬之地,怎能不让民众寒心和忧虑呢?

  垄断经营体现不了殡葬的公益性质,这是常识。面对“一条龙”打包屡禁不止、殡葬服务十倍暴利已成行规、墓地利润超地产、以墓养守之类的“白色暴利”,无论其中隐藏多少玄机,有关方面都应立足于呵护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立场进行制度性的救赎,这是民意的期待,也是责任的底线要求。(朱四倍)

“白色暴利”抽空公益威胁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