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黑医院 > > 黑心棉浙江死灰复燃 质监部门称废物利用

黑心棉浙江死灰复燃 质监部门称废物利用

发布:2016-03-12 14:54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黑心棉浙江死灰复燃 质监部门称废物利用 浙江有近百家黑心棉加工厂,所进原料从上海各大宾馆、医院、火葬场和垃圾站来的,没经任何消毒

知情人向《法治周末》记者爆料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有近百家“黑心棉”加工厂。加工厂所进的原料是从上海市各大宾馆、医院、火葬场和社会上的垃圾站回收来的,这些原料没有经过任何消毒。

记者暗访发现:在或明或暗、或大或小、满是粉尘与臭味的加工作坊里,这些原料被塞进专门的机器后,机器的另一边很快便吐出了白花花的棉絮。

这些加工完的成品或半成品,已经流通在浙江省和江苏省的市场上,潜在危害甚巨,但当地质监部门仍坚持认为当地用于生产的边角料都是很白的,加工行为是“废物利用、利国利民”

棉絮飞扬,让人无法呼吸,成堆的旧衣物和工业下脚料,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捆捆的布条“变身”成了一团一团的棉絮。

这是《法治周末》记者在浙江省浦江县一家备案于当地质监部门的加工厂内看到的场景。

工人称:这些都是用来“做被子的”。

知情人爆料

浙江现近百家“黑心棉”加工厂

2011年5月23日,有知情人向《法治周末》记者爆料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有近百家“黑心棉”加工厂。加工厂所进的原料是从上海市各大宾馆、医院、火葬场和社会上的垃圾站回收来的,这些原料没有经过任何消毒,直接制成棉花,加工成的棉花则多供给针刺棉被厂。

据知情人介绍,这些加工厂以每吨3000元的价格购进旧衣物等作为原料?加工成棉花后卖给各大针刺棉被厂,加工后,棉花有的能卖到每吨5000元,一些半成品还能卖到每吨1万多元。

这些有菌有毒的原料没有经过任何消毒,便直接加工成棉花,是不是“黑心棉”,是不是对人体有害?知情人将这一情况反映给了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但是有关工作人员却以“这些棉花都是用于马路上的”而不理会投诉。

“现在的情况是,浦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不管,那些加工厂变本加厉地生产‘黑心棉’,我们认为有关工作人员不负责任!”知情人认为。

“这些破旧衣服应该禁止被加工成‘黑心棉’,希望相关部门给我们一个说法,各个执法部门应该拿出一个合理的方案处置这些‘黑心棉’加工厂,不要给社会、给老百姓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知情人说。

隐在庄稼地里的作坊

服装垃圾如何“变身”棉花

《法治周末》记者赶到浦江县暗访。

在知情人的带领下,记者首先来到了浦江县治平乡开发区。

刚到治平乡开发区,记者就看到了一个超大的垃圾堆,垃圾堆旁停了一辆满载货物的集装箱车和一辆白色小面包车。3名男子站在集装箱车车厢里,将车上的货物搬运到面包车上。

记者走近一看,车上堆满了一包包类似于衣服布料的东西。知情人指出,这些就是“黑心棉”加工厂进来的“原料”。记者看到,这些工人在搬运“原料”时有说有笑,一点也不避讳。

接着,《法治周末》记者来到浦江县治平电焊厂附近。街道旁的房子都不是很高,看起来有些旧,知情人指着一处不起眼的建筑物说,这里就有一个“黑心棉”加工厂。

知情人所指的地方就像是一个普通的仓库,外面也没有标记厂名。记者走近后,一名妇女端着饭碗警惕地看了记者几眼,旁边还有两名男子不时地打量着记者。记者借口洗手走到了里面的洗手台旁边,发现左侧堆满了一袋袋浅绿色编织袋打包好的棉花。这些棉花的颜色看起来发黄,呈现出一团一团的形状,地上也凌乱地散落着一些棉团。

简易的“仓库”墙上有4个红色的字“安全第一”,里面停放着一辆运货的小卡车,门口还放了一台秤、一辆小推车。

《法治周末》记者问道:“这里的棉花好像不错嘛,都卖哪里去的?”

一名男子笑笑说:“我们这边有很多大厂都会要的。远一点嘛,温州、绍兴那边也有人要的。”

当记者想要再问仔细点时,对方却表现得很警惕。记者只好找了个借口离开。

知情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大部分“黑心棉”加工厂处于非常偏僻的地方,初来乍到的人肯定是找不到的。

于是,记者在知情人的带领下绕来绕去,到了一处标有“黄宅镇何村”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一个普通村落,里面散布着一些民居,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难道加工厂都隐藏在民居里?”知情人摇了摇头,继续往村外开去,五六分钟的车程后,记者所乘车辆出了村子,进入到大片的庄稼地里。知情人指着田野里的几个大棚说:“那里就是了。”

这几个大棚的主体是砖石结构,简易搭建着顶棚和外墙,非常不起眼。记者在大棚外看到,有一个管道从大棚内伸出,管道口布满了棉絮。这些棉絮成团状,看起来有些脏,在绿色的田野上非常显眼。

此时已经是中午,烈日当头。记者一边拿出矿泉水喝水,一边慢悠悠地走着,佯装是路人,闲逛进了大棚。一进去,光线马上暗了下来。偌大的大棚外间高耸着好几堆废旧衣服,看起来非常壮观,房间内还充斥着一股怪怪的臭味,空气中似乎漂浮着很多粉尘。

记者绕过一堆旧衣服,看到里面有两名中年妇女戴着口罩,在这堆衣服间挑拣着什么,她们并没有对记者的来访表示任何惊异和怀疑,依旧飞快地做着手中的活计。

耳边传来机器轰隆隆的响声,记者再往里走,里间有两台比较大型的机器,机器旁堆放着一堆布条。两名戴着口罩的男子将这些布条一股脑儿地塞进机器,机器的另一边很快便吐出了白花花的棉絮。房间的另一边,整齐地码放着一捆捆打包好的棉絮。

记者发现,这个加工厂也没有任何关于厂名的标识。

知情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整个浦江县有近百家类似的加工厂,有的冠以纺织厂名,有的冠以纺织工艺品厂名,有的甚至就没有厂名。一般的利益链条是:小厂将原料加工成棉絮卖给大厂,大厂再加工成一条条棉被等成品,成品再流入金华市、义乌市等地市场。

正规厂家也“黑心”

公然规模化加工“黑心棉”

在知情人的带领下,《法治周末》记者又来到了浦江县浦阳街道西山北路。

知情人称,这里有一家名为“大自然纺织工艺品厂”的加工厂,是“黑心棉”加工厂中规模较大的。

快到加工厂门口时,记者就看到一辆大卡车开了过来,车上满载着成捆的白色棉织品。知情人说,这些就是“大自然纺织工艺品厂”加工好的半成品,这些半成品经过再加工后就成为一条条棉垫或棉被了。

拐进小巷,绕过一个土坡,《法治周末》记者来到了“大自然纺织工艺品厂”门口。出乎意料的是,这家加工厂虽然看起来规模较大,但也没有标记厂名。加工厂门口堆满了一袋袋打包好的棉絮,旁边有两个大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