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性 > 前列腺 > > 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基础医学与药学领域提名人(4)

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基础医学与药学领域提名人(4)

发布:2019-05-21 06:09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他长期致力于有机小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在肿瘤药物靶标分析、肿瘤成像与耐药性细菌的特异性分析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在化学、生物和医学等交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包括通过构建天冬氨酸蛋白酶特异性小分

  他长期致力于有机小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在肿瘤药物靶标分析、肿瘤成像与耐药性细菌的特异性分析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在化学、生物和医学等交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包括通过构建天冬氨酸蛋白酶特异性小分子探针,建立了寄生虫体内抗疟疾药物原位、高效筛选平台;通过在小粒径金纳米颗粒表面PEG末端修饰光交联基团,实现了利用光照射使金纳米颗粒在肿瘤内部可控聚集,增强了肿瘤的光声成像与光热治疗效果等。近年来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4篇,文章总影响因子达160,科研成果被包括Accounts Chem Res等国际权威期刊多次引用。部分工作被作为封面和亮点文章发表。有关强抗药性细菌监测部分的成果正在产业化。

  18孙红妹

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基础医学与药学领域提名人

  

人物简介:

  孙红妹,研究员,首都儿科研究所细菌研究室主任,兼任亚洲支原体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支原体学组主任委员等职。1963年5月生,北京人,硕士学位。

  提名理由:

  她多年坚持以儿童易感病原体—肺炎支原体的病原、快速诊断、耐药、暴发流行监测等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监测到北京地区7次暴发流行,并比英国、日本提前3个月成功预警了2015-2016年北京地区肺炎支原体的流行趋势;在国际上领先建立了肺炎支原体改良MLVA基因分型体系和检测方法,引领了国内外学者对Mp流行特征的研究方向;她牵头与美国、澳大利亚合作,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肺炎支原体耐药与基因型相关、肺炎支原体流行存在地域差异等科学观点。发表SCI文章14篇、统计源期刊文章50余篇。研究结果通过亚洲、国际支原体大会等及国内各种学习班普及推广。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等。

  19童建

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基础医学与药学领域提名人

  

个人简介:

  童建,苏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兼任江苏省毒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53年5月生,江西人。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在我国率先开展农药/辐射时间毒理学和氡的辐射生物效应及机制研究,丰富了这些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毒理学的学科体系,提升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建立和发展了我国首个放射医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推进了我国放射医学学科的快速发展。积极促进国际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 SCI 期刊论文100余篇。主编和参编毒理学相关专著8部。研究成果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先后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和“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等。

  20王浩

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基础医学与药学领域提名人

  

人物简介:

  王浩,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1967年3月生,江苏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剂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在国内率先建立了透皮给药制剂和可生物降解长效注射剂的技术平台,其中3个科研项目在国内实现了产业化;自主开发透皮贴剂等相关生产设备并制定了透皮给药技术标准为中国药典收录,实现了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在国内率先合成可生物降解的符合药用标准的高分子材料,并获临床批件;发明连续制备长效注射微球的液中喷射技术,设计国内第一条微球产业化生产线,地塞米松生物可降解眼部植入微粒已实现了产业化,有效解决了药剂技术的难点和产业化瓶颈,为我国新型药物制剂工业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新专项、科技部973等项目,发表论文38篇,12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上一页1234下一页

  21王婧

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基础医学与药学领域提名人

  

人物简介:

  王婧,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病理生理学系副主任,兼任北京生理科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1980年3月生,北京人,罗彻斯特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王婧长期以来从事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领域研究工作,具有多项突破性成果。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免疫球蛋白E(IgE)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首次确立氯化钠协同转运蛋白(NCC)作为白细胞介素IL18的新受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新机制等。在Nature Medicin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等相关领域顶级杂志上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3篇,责任作者论文3篇。2011年入选美国心血管协会优秀青年科学家;2012年获哈佛大学医学院优秀华人科研奖;2013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2015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2016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

  22吴志生

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基础医学与药学领域提名人

  

人物简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