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快讯(记者林雅通讯员张玲玲)福州大学生小文(化名),5年来被每个月的“姨妈痛”折腾得心力憔悴,辗转多家医院,吃了不少药,却没有好转。
近日,医生找到了“根源”:脊柱-骨盆失衡,骶髂关节错缝。经过4个疗程治疗,小文的痛经终于缓解了。
小文今年21岁,在福州读大二,自初潮后,她每个月都要经历“姨妈痛”,除了小腹酸痛,面色苍白,乏力,她还常常痛到吐,以及头痛头晕和腹泻,最严重时,她还因剧痛而晕厥,服了止痛药才稍能缓解。为此,她西药中药不知吃了多少,但情况却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
前不久,她到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妇科针灸诊疗部。张三庆主治医师接诊后,详细了解病情,对症状体征以及检查报告进行了综合分析后,诊断小文患了原发性痛经。同时,他发现小文的疼痛是从腰骶处开始的,检查结果也证实小文的脊柱-骨盆失稳,骶髂关节错缝(骶髂关节半脱位)。
张三庆进一步解释说,原发性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指女性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痛经。这种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临床研究结论显示,前列腺素释放增多是形成痛经的主要机制,但另一个主要发病机制却常被忽略,就是脊柱骨盆失衡(特别是骶髂关节错缝)引起的腰-盆腔神经高敏感性。
随后,他给小文做了脊柱-骨盆整复手法,并配合理气血、调冲任、通经络的针灸疗法。经过4个疗程,小文的痛经明显缓解。
为什么会出现骶髂关节错缝?对此,张三庆指出,骶髂关节是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面相对而构成的微动关节,关节腔较小,关节囊紧张,但有坚强的韧带进一步加强其稳固性,且运动范围极小,主要是支持体重和缓冲从下肢或骨盆传来的冲击和震动。
据流行病学调查,骶髂关节错缝大多发生在女性经期、怀孕、分娩及产后时期,可能因姿势不良,如弯腰负重,或提重物时姿势不正,突然扭转腰部,用力踢物或失足踢空,或上自行车用力过度等,肌肉平衡失调或活动超越正常生理活动范围而导致错位。
他再三强调,临床上,脊柱骨盆失衡(主要指腰骶关节或骶髂关节的错位或错缝),可能引起腰背下段、腰骶部疼痛、腰腿痛,甚至长短脚;如果盆腔内神经受刺激,还可能引起盆腔内的脏器功能障碍,发生多种妇科病症,如痛经、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子宫附件炎、不孕不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