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不孕不育患者目前已超过5000万,占育龄人口的12.5%,每8对育龄夫妇就有1对不孕。此前据相关机构发布数据显示,正常男性人群中,无精症的患病率达到1%至1.5%。山东省是人口大省,全省常住人口超过9780万,还有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这个数据意味着,山东省有近150万个育龄男性受到不孕不育症困扰。特别是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群众对相关技术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
近日,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人类精子库告急”的相关报道,情况果真如此吗?本报记者探访山东人类精子库,在全国人类精子库目前处于“饥饿”状态下,目前山东精子库并“不缺货”,但与往年相比,大学生志愿者捐献比例有所下降。
精子“收支平衡”
每年有3000至4000志愿者参与捐精
据了解,山东人类精子库在2006年开始正式批准设置,从当初的“从零开始”到现在,十年来已经储备了近十几万份精子。据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人类精子库副主任王丽介绍,该精子库可容量20余万份,每年平均进2万余份,出1万多份,国家规定22至45周岁的男性捐精,据悉该精子库每年大有3000至4000人前来捐精,基本能满足山东地区甚至其他省份地区的需要。“在精子库刚启动之初,库存量确实比较少,现在的库存也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刚成立时供需矛盾比较明显,但病人不多,随着库存量的逐渐增多,能够维持基本的平衡。”王丽表示。
受全面二孩政策影响,山东人类精子库的数量也受到了一定的波动。据王丽向记者提供的一份数据来看,2013年借助山大生殖医院人类精子库供精人工授精助孕生二孩的夫妇不到100例,2014年升至近200例,2015年创新高近300例,2015年(1月至5月19日)近180例。在过去这几年,每年增幅超过50%。
“生孩子有大年、小年,羊年的需求量小一些,今年需求量猛增。”王丽分析,二孩政策放开后“收支平衡”的另一个原因与第一胎与第二胎用同一个遗传学父亲的精子有关。“从家庭稳定性因素和伦理角度考虑,我们会建议患者第一胎与第二胎使用同一个志愿者捐献的精子,这样的话两个孩子的遗传基因来自于一个父亲,他们的性格不会相差太大,而且他们存在真正的血缘,对以后的家庭稳定更有益处。”筛查过程严格
合格率仅有20%
据了解,一年有3000到4000人捐精,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合格,经过层层把关平均下来这些只有20%的合格率。每个志愿者有三次“初试”的机会,初试”的内容就是检查精液是否符合标准,由于受环境及自身情况等影响工作人员会给予一定饮食及生活方面的指导,在身体状况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初试”。
“初试”合格后志愿者进入“复试”阶段,精子库会对志愿者进行免费的全身体检及遗传学、传染病学指标等方面的检查。“排除志愿者的肝炎、梅毒、艾滋等疾病,检查血型,检查是否有染色体异常等。”王丽说。
“初试”、“复试”均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正式捐精。据了解,捐精次数为8到12次,时间跨度为3到5个月。为了有效防止错过疾病的窗口期,志愿者捐精全部过程结束后的半年时间再来进行一次体检,体检合格后其所捐献的精液才能正常使用。“完成整个捐精过程志愿者会得到5000元到6000元的经济补助,这些钱是分次发放,并不是一次性发到志愿者手中的。尽管如此,有些志愿者还是因为时间跨度长、次数多,坚持不下来,捐几次就不来了。”王丽说。
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一个志愿者只能使5名妇女受孕。“5名妇女受孕后,该志愿者剩余的精液标本将被封存,不再使用。只有当之前受孕的5名妇女申请二胎时,方可再次使用”王丽表示。
学生志愿者比例下降
担心隐私暴露、后代伦理等问题
李政(化名)是一名驻济高校的大三学生,是捐精的一员,更是记者多方联系后,肯接受电话采访的唯一一名。在这一点上,似乎已经看到了他的勇气。“今天是我第三次来精子库,前两次来做筛查,这次是正式进入了捐精程序,这一阶段要采精合格8至12次。”李政告诉记者,他在网上看到捐精信息,在我国,因丈夫无精子不能生育的夫妇,可通过供精的方法解决生育问题,所以供精是一种人道主义行为,其与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一样光荣。“详细了解后,我就把捐精的想法与室友沟通,几个室友也不排斥,最后决定让我‘打头阵’,先来试试。”李政说。
李政的行为并不是偶然,他在校期间多次参与献血,并加入学校公益协会,经常参加各类公益活动,“捐精也不是有多大的爱心,只是了解后发现这其实是一件无损自己的公益,便去做了,再说也可以借此机会查查体,精子库还会免费为自己保存一份精子,等于给日后的自己买了一份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