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派出医生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设立服务台账,由基层医疗机构负责填报服务时间等内容。”淮安区第一医院相关负责人说,该院在淮安区建淮乡设立了17座“健康中心”,对“中心责任人”和团队医生,适当增加其绩效收入,给予交通、午餐补贴,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同时对‘健康中心’实行星级管理,作为科室年终考核重要依据,调动医生服务基层积极性。”
目前,淮安区二级以上医院均组建了“健康中心”管理机构,出台了派出医生考核管理办法,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常态化、可持续。
淮安区淮城镇瞻岱社区“健康中心”正在研讨诊疗计划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打通分级诊疗“最后一公里”
前不久,淮安区车桥镇车北村村医赵寿年按照“拜师”学到的急救技能,成功处理一起急性心梗病例,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而以前对他这样的村医来说,处理危急病症是块技能短板。
“全村2400多口人,60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近200人,这几年处置的急性心梗、失血性休克等危急病例就有7例。”赵寿年说,淮安区中医院在村里组建了“健康中心”,专家团队包括内科、外科、妇科4名医生,专家“传帮带”提高了他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和急诊处置抢救能力。
截至目前,淮安区通过“健康中心”平台开展培训1.6万余次,安排1300余名基层医务人员实习进修。医务人员能力提升提高了基层医疗资源利用率,2017年,淮安区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和床位使用率较2014年均提高34%。
“基层首诊是分级诊疗的重要起点,基层留得住患者才能促使医疗资源流动起来。”淮安区第一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始终卡在基层“最后一公里”。如今随着“健康中心”与医疗联合体、家庭签约服务等相结合,这一难题正在破解。
去年,淮安区启动医联体建设,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社区、乡村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健康中心”专家作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与社区、乡村医生一同参加签约服务,为群众提供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
“中心专家了解基层群众健康状况,病患能在基层解决的,留在基层就诊,不能解决的转到二级以上医院,推动了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分级诊疗。”淮安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说,以“健康中心”为平台,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相结合,让签约家庭少生病或不生病,群众健康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