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 > > 【爱国情 奋斗者】仁心仁术献边疆

【爱国情 奋斗者】仁心仁术献边疆

发布:2019-05-14 06:33 | 来源:健康日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新疆日报讯(记者加孜拉 泥斯拜克报道)潘院长在医院最艰苦的时候留了下来,作了很多贡献。医院条件变好了,他却离开了我们。5月8日,奎屯医院原院长助理、办公室主任南建胜指着照片中的潘拯说。 所有知道潘拯的人,都会为他对国家、对边疆医疗事业的那份

  新疆日报讯(记者加孜拉 · 泥斯拜克报道)“潘院长在医院最艰苦的时候留了下来,作了很多贡献。医院条件变好了,他却离开了我们。”5月8日,奎屯医院原院长助理、办公室主任南建胜指着照片中的潘拯说。

  所有知道潘拯的人,都会为他对国家、对边疆医疗事业的那份赤子情怀深深感动,也深深思念着这位不到花甲早逝的医学才子……

  拳拳之心为边疆

  1955年,潘拯从山东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医院(奎屯市成立后改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医院)。“他是自己要求来新疆的。”潘拯的妻子李全淑说。

  当时该医院在沙湾县炮台镇,借用几间民房做病房,工作人员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涝坝水。在没有血库的医疗条件下,潘拯接连完成了脾切除、肠扭转和胃大部分切除等手术。

  1957年,该医院随师部迁至奎屯,潘拯和同事们担负医疗任务的同时,还要打土块、盖房子,但潘拯从不叫苦叫累,一有时间就钻研医术。

  患者杨富润的右脚被刹车绳带进汽车车厢的破洞中,被飞速转动的传动轴从踝关节处齐齐切断,必须进行断肢再植手术。当时,这种手术在全国报道成功的也只有3例。潘拯勇敢地挑起了重担,经过5个小时的努力,手术成功了。“这开创了新疆外科史上的先河。”奎屯医院原骨科主任赵凤昆说。

  潘拯还博采众长,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一整套适应新疆实际的“麦氏点阑尾摘除法”和“抽线缝合法”,缩短了阑尾炎手术时间,减轻了病人痛苦。

  30多年时间里,潘拯做过近万台手术,在《中华肿瘤杂志》《中华外科杂志》《新疆医学》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如兄如父育人才

  作为第一代扎根边疆的大学生,潘拯除了把毕生所学奉献给奎屯医院,还十分重视对骨干队伍的培养,通过“传帮带”,带出了一批业务精湛的医疗人才。

  1963年,24岁的赵凤昆大学毕业来到奎屯医院时,比他大五六岁的潘拯任外科主治医师。

  赵凤昆记得潘拯有一个记事本,上面写着外科每一位医师的名字。每次医院有手术,潘拯都会参与,在让年轻医生主刀前,他会仔细观察每个年轻医生做手术的能力,并记录在记事本上。

  “只有他在你名字旁打勾了才说明你通过了考核。”赵凤昆说。在潘拯的精心培养下,30岁时赵凤昆当上了骨科主任。

  “每天早晨和晚上,潘院长都要组织大家学习医疗知识,每个星期还要给大家上课。”奎屯医院原急救中心主任邬曾繁说。

  除了制定严格的学习制度,潘拯还创造机会让年轻人外出接受培训。赵凤昆去天津医院进修回来后开展了全疆第二个人工换关节手术,邬曾繁去山东医学院深造回来后奎屯医院有了神经外科。在潘拯任医院院长的几年,医院的医生、专业人员普遍得到了进修学习的机会,医院的诊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在做一些大手术时,潘拯手把手地教年轻人。在潘拯主刀下,邬曾繁参与了全疆首例套式肿瘤切除后断肢再植手术;原胸外科主任李镜洲参与手术,为患者切除重达20.5公斤的肝血管瘤,在国内首次采用改良无血切肝术,突破全肝血流阻断15分钟的“极限”,达到24分钟。

  上世纪80年代,由于体制归属长期未定,医院100多名高中级科技人员近半数要求调动。为了留住人才,时任院长的潘拯首次向大家吐露了自己的情况:潘拯的父亲旅居国外多年,多次要求他前去团聚,并为他买好了房子,但他却选择留在新疆。

  得知这些,那些已拿到调令的高中级科技人员都留了下来。

  潘拯开始对医院进行全方位改革,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中层干部聘任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和工人合同制,在伊犁州卫生系统率先迈出医院改革的第一步,提出实行“一条龙”全程优质服务和“科技兴院”等主张。

  “奎屯医院现在成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因为有以潘院长为代表的一批医疗骨干搭建了医院发展的底子。”奎屯医院副院长童超说。

  高尚医德铸英魂

  潘拯最期盼的是把奎屯医院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医院。在他的不断争取下,1990年自治区决定拨款建设奎屯医院。

  “得到消息的潘拯院长高兴坏了,从选址、布局到设计图纸,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工程奠基后,他每天都到工地,看看工程进度,每完工一层楼,他都非常兴奋。”李全淑说。

  就在潘拯为新医院的建设日夜操劳时,病魔却向他袭来。1992年冬天,59岁的潘拯因为胰腺癌晚期不幸去世。

  潘拯先后20多次被农七师、伊犁州、自治区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工作者。1986年、1987年连续两年获国家卫生部“全国文明医务工作者”称号;1990年、1991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如今,医院里仍流传着许多关于潘拯的故事,他高尚的医德是留给后辈们最宝贵的财富。

  潘拯是全院给病人献血最多的医生,常常输完血接着就上手术台,一台连着一台地做。潘拯家的门永远朝病人开着,往往他前脚到家,还没顾上喝一口水,病人后脚就跟进屋来。潘拯从不讲派头,从没要过专车,上下班和职工一块挤交通车,到市内开会办事,总是骑自行车;到外地出差,和司机一块住最便宜的房间……

  “我到现在都会梦到他,遇到他这样的老师是我的荣幸。”80岁的赵凤昆哽咽着说。

  “潘院长去世,开追悼会的礼堂里挤满了人,很多是自发来参加追悼会的群众。”童超说,“作为医务工作者,我要传承潘院长的奉献精神,让全院职工都以他为榜样,扎根新疆,服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