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财政厅、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管理局对18家省属医院下达了2016年基本医疗服务补助经费。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财务部主任黄国玲发现,今年该院的经费比按原来标准核算的足足增长了62%!
在包括郑大三附院在内的医院财政补助额度上升的同时,另外3家省属医院的财政拨款却出现了负增长。
有增有减的背后,是今年省属公立医院财政经费核拨机制发生了变革。
以编制为准的传统核拨方式日渐式微
一直以来,财政对省属医院的补助是按人员编制和经费标准核算的。但随着医院的发展和医改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经费核拨方式的弊端也开始显现:一是经费补助与医院发展不相适应。省属医院人员编制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核定的,目前实有人数已经严重超编,造成财政拨款与医院实有人员及规模、发展相脱节。二是缺乏激励机制。按编制拨付经费,财政补助额与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数量、质量没有直接关系,缺乏激励机制,经费导向作用不明显。三是财政资金绩效发挥不充分。省级财政对各省属医院的经常性专项资金规模小、使用分散,体现不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效应。
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今年1月,省财政厅联合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管理局出台了《河南省省属公立医院经费核拨机制改革方案(试行)》,决定从2016年起对18家省属公立医院财政经费核拨机制进行改革,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经费拨款新机制。
“改革省属医院经费核拨机制,将财政补助与编制脱钩,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以及事业发展等因素挂钩,旨在建立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强化主管部门对省属医院目标管理和考核结果的运用,促进医院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省财政厅社保处负责人说。
财政补助与服务质量、事业发展等因素挂钩
据介绍,新机制的最大亮点是将原来按编制数拨款的“人头费”,改为省属医院基本医疗服务补助资金,根据各医院提供的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等综合考核结果进行资金分配。医院基本医疗服务数量包括年度门急诊量和住院总床日数,服务质量系数则根据急危重症患者占比、出院患者平均医药费用、患者满意度等14项指标考核确定。同时,整合省属医院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根据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财务和预算管理等相关因素分配,由医院根据事业发展需求自行安排项目,统筹使用资金。
仍以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为例,该院现有职工总数、门诊及住院量、医疗收入都较原来大幅增加。这次改革后,与原核拨方式相比,该院2016年核定拨款增长62%,其中按服务量因素核定该院拨款增长53%;同时,经过考核,该院获得了1.15的较高质量系数,按此因素核定拨款增长9%。
“这次改革从考核评价到资金核算全过程透明,指标量化,导向明确。对我们医院来说,不用跑不用要,努力提高服务能力,保证服务质量才是正道。”郑大三附院院长张小安感慨道。
引导公立医院回归公益
省属医院经费核拨机制实施后,财政投入总量是多了还是少了?统计显示,按照新机制,今年,省财政对18家省属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补助达4.2亿元,比上年增长27.6%。
“省财政将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目标方向要求,逐步建立起对省属公立医院事业发展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医院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使公立医院逐步回归公益性,更好地保障服务和改善民生。”省财政厅副厅长鲁玉说。
据介绍,今后,我省卫生计生(中医)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强化对各医疗机构的考核评价工作,逐步完善质量指标体系,并适时引入第三方参与考核,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记者 郭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