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70个大中城市,缺血的有五十多个。一些城市血库库存量已在警戒线之下。有的医院甚至因为缺血停掉了80%的择期手术,有的患者甚至一个月内手术被推迟了6次。
这意味着什么?没有亲朋是在医院等着做手术的病患的人,无法体会其中的酸楚。
血荒的原因很多:医院管理不科学、用血制度不精细、志愿献血量不足……一位三甲医院输血科主任表示:现在的情况是生病的人着急,医疗机构也着急,其他的人反而是旁观者。
这种旁观心态,既是“血荒”形成的一大原因,也是中国现状的重要背景音乐。
据国家卫计委数据,2014年中国全国无偿献血率为9.5‰。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指标,人口献血率达到10‰~30‰才能基本满足本国临床用血需求。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经达到45.4‰。
也有一个群体没有静静旁观——“血贩子”。他们暗暗操控互助献血制度,自发形成了一条输血卖血利益链。“在我们医院,八成以上的互助献血都是血贩子在操作。”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一位医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血荒”和背后的江湖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王珊
本文首发于2016年3月16日总第748期《中国新闻周刊》
宫济武已经记不清清理了多少血贩子喷涂在厕所和走廊墙上的广告了。
他是北京医院输血科主任,也是北京市输血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的负责人。
在宫济武看来,2016年春节以来的血荒似乎有点严重。他所在的北京医院开出了十多张互助献血单,以往一年也就一两例。
《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梳理媒体报道发现,仅2016年春节以来,就有江苏、安徽、河南等省份多个城市出现“血荒”,有的医院甚至停掉了80%的择期手术。
“全国70个大中城市,缺血的有五十多个。”一位血站负责人如此表示。
在一些医院,互助献血的比例甚至达到了手术用血量的80%。“在我们医院,八成以上的互助献血都是血贩子在操作。”一位北京三甲医院的医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
在血荒的背景下,原本被法律所禁止的血液买卖,在其投下的灰色影子里野蛮地生长。
用血告急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骨关节科病房内,李惠泽(化名)正在等待第二天的膝关节置换手术。她今年63岁,身体就像一块运行多年的机械表,各部位零件都吱溜作响,膝盖位置尤甚,一走路就“钻心地疼”。
这已经是李惠泽第二次入院,手术原本安排在上周。手术前一天,她的配血申请被血库退了回来。“医生说O型血库存不足,手术要延期。”李惠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
李惠泽有点不放心,看到护士和医生就会问一句:“明天手术确定能做吗?”心情忐忑的她隐约意识到,周围有一种难以言状的紧张情绪。
置换一只膝关节,需要为患者准备200cc备用血,李惠泽两个关节都需要置换,要准备400cc。平时,对于每天要实施15台左右此类手术的骨关节科来说,这点血并不算什么。
然而,现在一个月内,科室内大大小小的手术已经停了一百多台。“很多情况都是第二天要做手术,血库通知我们没有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主任医师林剑浩叹了口气,颇为无奈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这种日子太熬人。”
最能感受到这种紧张气氛的要数科室的住院总医师刘强了。27岁的刘强,是科里的“大管家”,从病人会诊到安排手术,科内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经过他的手。
早上9点钟,刘强就开始安排下一期的手术。他对此并不陌生。以往,他只要根据病人的病情、手术室排班以及主治医生的时间安排就可以,如今,这却变成了件“烧脑”的事情:需要衡量每台手术的用血量,尽量把不需要用血的手术往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