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查房(耿志伟 摄)
介入前穿沉重铅衣(耿志伟 摄)
介入术中(耿志伟 摄)
进行起搏器程控测试(耿志伟 摄)
每天穿梭于心内CCU(耿志伟 摄)
向家属介绍起搏器相关知识(耿志伟 摄)
大众网记者 田阳
闫文菊,泰安市中心医院心内一科主治医师;2003年毕业于泰山医学院临床医学系,顺利完成中心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2006年固定了心血管内科专业。2010年开始从事起搏器植入,后在导师蔡尚郎的精心培育下获得青岛大学临床医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泰安市岗位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3年远赴德国参观学习起搏器植入技术,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师从丁燕生及宿燕岗教授学习永久性起搏器、ICD及CRT等操作理论及技术。
提起介入医师,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手术,还有辐射。介入治疗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就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态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介入治疗应用数字技术,扩大了医生的视野,借助导管,导丝延长了医生的双手,它的切口(穿刺点),仅有米粒大小,不用切开人体组织,就可治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必须手术治疗或内科治疗疗效欠佳的疾病,如肿瘤,血管瘤,各种出血等。介入治疗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一科,大众网记者见到了有一位“术业有专攻”的女医师,她为记者揭开了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的神秘面纱,她就是心内一科第一位女介入医师——闫文菊。
治病讲究耐心
工作认真负责、对待病人诚挚热情、临床工作能力强,这是同事和病人对闫文菊的评价。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对于需要植入起搏器的病人来说,“起搏器”也许只是一个名词,它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植入感受都是一个谜。
在闫文菊的医生服口袋里,随身携带着一个起搏器模型,还有一张起搏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图。闫文菊告诉记者:“我跟病人讲起搏器植入手术,很多人不懂,而且对手术有顾虑。我就想随身带着一个起搏器的模型和说明图,能够让病人更直观地看到实物和工作原理。”
起搏器植入手术属于微创,简单的一台手术大概在一个小时左右,情况复杂一些的需要一个半到两个小时。这样的手术,多的时候闫文菊每天要做两到三台。而为病人植入起搏器手术却只是治病救人的一个开始,之后需要医生花费漫长的时间和精力来定期检测病人的身体状况,分析起搏器程控仪的数据,从而为病人规划出合适的治疗方案。用闫文菊自己的话说:“手术不是复杂的事情,手术后期时刻关注病人的身体状况,才是需要耐心的长期坚持。”
起搏器程控仪是闫文菊面对最多的医疗工具,每天都有十多位病人来检测起搏器在身体里的状况,她要一边和病人交流健康状况,一边分析起搏器数据所反映出的问题,通过分析一项项数据来看数值是否达到理想预期。检测过程中,病人也会主动跟闫文菊描述身体症状,对于病人的疑问,她也耐心细致一一回答。“病人来一次就要给他们认真诊断,对于一些问题也要跟他们说清楚,病人的电话我也都留着,到了定期检查时间就要让他们来检查,身体健康马虎不得。”闫文菊说 。
热爱就不辛苦
说起自己的工作,闫文菊打开了话匣子。从起搏器的构造、分类和理论知识,到实践手术操作和起搏器程控仪的数值纪录分析,她都讲得清清楚楚。“转科那会儿就对心内科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心脏介入手术,总觉得它有一层神秘的面纱,自己想去探索它、揭开它。”闫文菊说。其实,像微创介入这类手术格外需要耐心和细心,女性医生更有优势。
“让每一台手术都保质保量地完成,让每一名病人都满意,让自己以最佳状态面对工作。”这是闫文菊对自己的要求。医学就是这样,医学技术的发展更新非常快,只有不断去学习提升自己,才能对得起这个岗位。
提到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工作的科室,闫文菊表现得很开心,她觉得自己所在的这个岗位和正在从事的专业是自己感兴趣的:“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就不会觉得辛苦和勉强。在心内科,科室的氛围很好,工作也很有激情。最开心的时刻,就是病人康复后提着行李回家跟我道别的那一刻,那一幕真的让我觉得做医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从医就是奉献
孩子4岁的时候,闫文菊被派到外地学习了一年半,“孩子还那么小,那时候真怕回来的时候她就不认我了。但从事医生这一行,就得有这个心理准备,就得接受它的工作性质。这一行,注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牺牲更多。”
“从医就是奉献!”闫文菊这样告诉大众网记者。“孩子和家里的事情都是老公和父母在管,从来没有正点下过班。有时候要做手术、值夜班、急会诊,忙起来什么都顾不上。女儿常常问我‘妈妈什么时候多点时间陪我呀?’有时候过年都要在医院里过,觉得亏欠孩子和家人太多,所以只要放假时间都会陪着孩子。”
爱岗敬业说来容易,但做起来却需要用漫长岁月去证明。从医13年,闫文菊用自己的满腔热情,为病人、为医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像每一位医学人一样,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服务质量,闫文菊都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