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诊的家长和患儿挤满了整个走廊,有些家长自带小板凳和折叠床,把走廊当成临时病房。许多家长抱着小孩打盹,小孩年龄多集中在2到3岁。只认大医院,在众多辛苦排队的父母中,持这种观点的不在少数。目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已是全国单位面积服务患者最多的医院之一,儿科医生每日人均看诊120余人次,实行24小时不关、不休,不分节假日,连续作战。医生则说“没必要往大医院挤,基层医院即可解决。”(1月6日《华西都市报》)
娃有病了就去大医院,这是很多父母的一致观念,实际上这暴露出他们对基层小医院、小诊所的不放心,认为这类机构的医疗条件差,医生能力不强,会把孩子的病看“坏”了、“耽误”了。虽然这是一种偏见,可却很难纠正,毕竟基层医院、诊所的实力较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们的医疗设备、医护配置与大医院之间注定有很大的差距,这并非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
而且,不仅是家长“迷信”大医院,普通患者亦是如此,去大城市的大医院看病,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观念。这样一来,就造成恶性循环,大医院人潮拥挤,医生超负荷看诊、不堪重负,而基层医院、诊所门可罗雀,医生看诊量过少,这也不利于经验积累和技术提升。
事实上,绝大部分孩子的病都是常见病,以感冒发烧、咳嗽为主,并非疑难杂病,只需多观察、多休息、多喝水,就能自愈,或者在基层医院进行问诊治疗即可。就连医生都认为“半数以上的患儿不用来大医院排长队就医,在基层医院就可解决,有的发烧甚至在家中就能够处理。”只不过,很多家长遇到娃生病就心急如焚,一见头疼脑热就往大医院跑,结果并不如家长所预计的那么严重,浪费了资源和精力。
现在大医院人满为患,儿科更是重灾区,患儿往往排队几个小时,医生几分钟就打发了,长期高负荷看诊,导致医生身心俱疲,每天都要应对上百名患儿,根本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很多医生工作高度紧张,无力逐一细问,对患儿缺乏耐心,也容易引起家长的不满情绪,甚至引发医患纠纷。
显然,患儿扎堆大医院并非好事,说明医疗资源配置需要均衡化。通过大力培养全科医师、儿科医生,提升基层医院的问诊能力,减少患儿对大医院的依赖性;将大医院与基层医院之间的信息环节打通,利用远程医疗、电子病历等信息技术,让大医院为基层医院做技术指导、辅助问诊,以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互助。同时,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有序引导患儿在基层医院看病,对确实在基层医院无法治疗的患儿,再依规转去大医院治疗。(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