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各种各样的“暖心闻”,犹如爱的暖流在无数人心中涌动,让人难以忘怀。请跟随小编一起回顾2015年云南感人的一幕幕...... 12月26日,两个孙女与百岁寿星邱荣春(左二)和老伴聊天。当日,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功山镇杨柳村的老人邱荣春迎来103岁寿辰,儿孙们纷纷从外地赶回家为老寿星祝寿。 新华社记者杨宗友摄 12月19日,云南昭通学院的学生在供需见面会上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单位。近年来,云南昭通学院针对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开展了书法、美术、刺绣和工艺品加工等多种技能培训项目,又通过召开供需见面会的形式,让商家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洽谈,开拓学生就业渠道,帮学生走出毕业即失业的冬天。新华社发(张广玉) 游人在昆明翠湖公园里乘坐游船与红嘴鸥嬉戏(12月13日摄)。冬日里的春城昆明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当地市民与外地游客纷纷来到翠湖、大观公园和滇池大堤等地,与红嘴鸥近距离接触,人鸥同乐,其乐融融。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12月12日,宣威民间菜馆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午餐。当日,云南昆明宣威民间菜馆为昆明五华区和盘龙区的200多名环卫工人提供免费午餐,感谢他们为城市做出的贡献,并以此呼吁全社会理解、关怀环卫工人,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新华社记者侯文坤摄
12月9日,时燕在计算机课上辅导学生。在鲁甸8·03地震的震中龙头山镇,龙泉中学的学生们在今年9月迎来了新校园的开课,同时,也迎来了三位年轻的“90后”支教老师——王雅婷、时燕和夏典。今年6月刚从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的王雅婷、时燕和夏典在学校主修舞蹈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现在平均每周有20节课,课余时间,还会去需要帮助的学生家中家访。虽然支教时间只有一学年,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孩子们在学校愉快地学习。新华社记者 吕帅
9月19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曼班三队的一位拉祜族小伙放完牛回到寨子。寨子里的牛全部归集体所有,一共有20多头,是前几年政府为了方便村民干农活,送给曼班三队的。曼班三队共有17户63名拉祜族人,至今仍没人小学毕业。实现精准脱贫,先要“找到”贫困人口。在日前闭幕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曾指出,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在全国13亿多人中,怎样精准找到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两年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寻找穷人”行动,在全国展开…… 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古木镇红石洞小学,教师熊开云在给学龄前苗族孩子上苗、汉双语课(9月6日摄)。 11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水平,是扶贫攻坚一个“老难题”,不仅关系到未来五年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更是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一个治本之策。近日,新华社记者在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尽管经过多年努力取得显著成效,但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仍有诸多难题,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贫困群众还在艰难求索……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袖珍校长”熊朝贵给么龙小学的四年级学生上课(11月18日摄)。今年51岁的熊朝贵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夹寒箐镇么龙小学的校长,因为身高只有1.38米,被人们称为“袖珍校长”。 1983年,熊朝贵高中毕业后回乡教书,先是做代课教师,1995年到么龙村小学任教,1999年转为正式教师,2007年任么龙小学校长。么龙小学距离中越边境仅有二三十公里,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学校共有295名学生,全部都是苗族、壮族和瑶族,其中190人住校,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熊朝贵既是校长,也是教师,还要像家长一样事无巨细地照顾着孩子们:接送走读的学生、查看学生宿舍和教室、照看生病学生、帮学生理发、剪指甲、用自己的钱给孤儿和家庭困难学生买衣服及日用品、给留守儿童做心理辅导……他要求全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曾经有几名学生因父母去世或贫困辍学,被他一个个找了回来,想方设法帮他们解决困难、完成学业。任教30载,熊朝贵一直坚守在条件艰苦的山村小学。近年来他先后获得“马关县优秀教师”“马关县道德模范”“文山州优秀教师”“云南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镇上和县里的学校曾向他抛出橄榄枝,但都被他拒绝。 “能踏上三尺讲台,我已经很满足了。村里老师少,能留下来的更少。这里有渴求知识的山里娃,我要照亮这些孩子的童年,让他们通过学习走出大山,能有更光明的未来,”熊朝贵说。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回眸2015】云南暖新闻:那些平凡瞬间打动你我
发布:2016-01-05 14:54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次
摘要: 【回眸2015】云南暖新闻:那些平凡瞬间打动你我-新闻频道-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