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且投资巨大,所需要的投资动辄几千万或上亿元。对于规模小、利润微薄的制药企业而言,如何筹集用于新药研发的资金是一大难题。而新三板市场扩容后,不少新药研发公司通过新三板募得所需经费,其中仁会生物更是在半年内四度融资,总融资额约4亿元。
新药研发融资新渠道
自新三板市场扩容以来,已有诺思兰德、仁会生物、蓝贝望、星昊医药等公司相继登陆新三板为新药研发募资补血。
新药研发的初始期常有各种科研经费、政府基金或非营利性基金的支持。有些投早期项目的种子基金或天使投资人也可能参与。许多大型跨国药企都建立了专投早期研发项目的基金。当项目进入动物实验阶段,机构投资人,如规模较小的VC会开始参与。项目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特别是Ⅰ、Ⅱ期,该药的表现开始明朗,大型的VC甚至PE会加入投资阵营。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新药研发项目越到后期,特别是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时所需投资越大,在企业自主资金不能满足需求时,通过IPO或者增发新股是药企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新三板对多数中小药企而言尤为重要,不仅为前期投入的风险资本提供了退出通道,企业通过新三板还能吸引更多创投资金。
北京诺思兰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代表,2009年登陆新三板时,公司仅15名员工,尚处于生物工程新药的研发阶段。公司以21元/股的价格定向发行股票,尽管尚未盈利,但仍受到创投私募机构哄抢,发行189.20万股募集资金约4000万元。时隔两年后,诺斯兰德于2014年6月份再次启动定向融资,拟发行723万股融资额不超过7230万元。而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仅185万元,同比下降63.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亏损达1573万元。在诺思兰德董事长许松山看来,如果没有登陆新三板,想要融资需要自己去找投资人,而且很难融到资金,而现在投资人主动关注诺思兰德,踊跃参与增资。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医药、医疗器械等公司都属于轻资产公司。一些小型公司往往专注于某一领域,行业方向不错,但因为本身规模、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存在销售规模等瓶颈,达到主板上市要求有一定难度。新三板则成为不少初创期新药公司够得着的选择。
仁会生物四度融资
截至4月14日收盘时,仁会生物的市值已接近80亿元。令人惊奇的是,公司目前尚未实现实质性产品销售。其2013年及2014年上半年的营收合计不到20万元,公司自挂牌新三板后的半年多时间四次定增,总融资额约4亿元,这一切皆源于“公司新药谊生泰预计在2015年底前取得上市的全部批文”。
仁会生物致力于以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的多肽及蛋白类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自2014年8月挂牌以来,仁会生物已实施过四次定向融资。其中,除向两家做市商定增价格为22.5元/股外,其余三次定增价均为25元/股。值得注意的是,仁会生物所有定增对象均为外部投资者。挂牌之前,仁会生物股东多为公司内部人员,且无一外部机构股东。此外,公司挂牌前首次授予的76万份股票期权完成登记工作,成为新三板第一单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并完成登记的挂牌公司。
“重组人胰高血糖素类多肽-1”为中国首个进入生产注册阶段的GLP-1类药物,且为全球首个全人源结构的GLP-1类药物。从市场前景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病用药市场规模也在逐年扩容。
此外,仁会生物还有三大在研新药,分别为糖尿病治疗候选药物HYBR-003、抗肿瘤药物HYBR-013和HYBR-011、HYBR-012“长效GLP-1类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