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药品 > > “降药价”多空博弈下的药企救赎(2)

“降药价”多空博弈下的药企救赎(2)

发布:2015-12-23 13:07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据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近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3.20%,为同期GDP增长速度的1.62倍。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能控制当前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势必会使政府财政、实体经济背

  据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近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3.20%,为同期GDP增长速度的1.62倍。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能控制当前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势必会使政府财政、实体经济背上沉重的负担。

  从改革方来说,提升医保资金使用效率是当务之急,那么药价自然是重要突破口。同时,医保限额也对医院用药进行了管控,据部分医院人士透露,今年以来分配到科室的医保定额下降了20%左右。

  另一方面,对于医院来说,财政补助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希望药企再提高返点。作为利润受损方和药企的上游,医院自然也要“暗度陈仓”。

  在以往的药价链条中,以普药为例,药企的利润约占到20%左右,医院约占到25%左右,中间的代理商、配送等环节占40%多。随着2009年的招标压价,并实行统一配送,中间环节甚至一半以上的水分被挤出去。而事实上,这一轮中,受重创的大部分为中间代理商,在医改试点城市,取消药品加成的地区,企业被医院要求提高暗补,至此企业的利润被摊薄。

  如果分析医院的收入结构,其10%的收入靠财政补贴,将近90%的收入来自于药品收入和医疗收入。也就是说医院一半的收入来自于药房的处方药。在这轮改革中,由于医院被取消的加成部分损失,而地方政府补偿迟迟不到位,就会导致部分医院出现运营困难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医院需要继续运转,那就得想办法。”一位试点改革中的医院人士称,他们也很无奈,但是还没有找到一个完善的解决措施。在医院与药品的链条中,药企是下游,而解决医院困难的最大希望是下游。因而提升医院收入只能来自于药企身上。

  据2013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调研显示,地方补偿不到位是掣肘改革的主要因素。

  或许,如今的药品价格下降格局中也预示着曾经利润空间较高的药价,伴随着政策的管控正在理性回归。而在回归过程中,国家财政、医院、药企的利益将得以重构。

  自我救赎

  利益重构也意味着多方博弈,此次招标中也有部分企业率性弃标而去。他们认为即使没有中标,也可以寻找其他销售渠道,那时价格还可以有回旋余地。换句话说,部分药企们还担心如果硬着头皮低价中标,万一供货方面出现滞后,其他产品也将被清理出该中标省份,“现在的政策很严格,以前没有及时供货,药企所供应的医院还可以重新补货,现在则不行了,药企需要第一时间承担责任,甚至波及该企业其他产品的销售。”一位药企人士称。

  药企80%左右的药品销售来自于医疗机构,随着招标的推进这一途径已非看上去那么美。事实上,促使药企们寄予开辟新销售渠道的是网上售药的开闸。自从去年年底,有消息称网上售药目录正在制定,并随后征求意见,但出台的声音很多,至今却一直未见真实举动。

  据接近国家药监局的人士称,终将会出台,只是有些问题需要理顺才行。

  如果此举最终成行,或许企业利润下降20%左右的境遇会得到些许扭转。那么,在一连串的政策管辖和时代的发展背景下,药企们的救赎之路是互联网。而这一救赎之路,事实上也只是适应于部分企业,如以岭、仁和、天士力等药企,其部分的主力在大健康、OTC领域,此类产品的销售不依赖于医院。而相反,大健康类产品较少的企业,则销售主要依靠医院,因此,该类企业只能尽量维持原有市场。

  半年前,仁和药业斥资近2亿打造了互联网医疗平台,一个端口为慢性病管理的云健康平台,一个端口为网上售药的平台。“在国家层面推行互联网+行动计划后,进一步推动移动互联等新技术与现代实业的结合,互联网+医疗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互联网正在向医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深度渗透,传统医疗企业开始逐步转型,资本热情地拥抱互联网医疗,整个市场将打破固有的格局,呈现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仁和药业董事长杨文龙对经济观察报称。

  而事实上,杨文龙对互联网医疗的理解,也反映着行业内普遍的观点。在传统格局失意的药企们希望在新领域重拾信心。

  包括以岭等药企耗斥巨资打造线上云平台,同时在打造线下体验中心。依据以岭的设想,未来线上做销售,线下提供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同时,通过对线下的服务,实现自己领域内的闭环,也就是抓取客户群。“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必须赶紧去卡位。”以岭药业一位高层如此描述对互联网的决心。

  然而,在他信心勃勃的背后,是花巨资搭建起的互联网医药平台仍在持续的投入中,盈利之时却未有预见。

  虽然这样,他们还得一方面忙着卡位,一方面忙着应标。

  事实上,包括仁和等药企在内,其设想同样是实现闭环。在此轮的互联网医疗发展中,闭环将客户群团结在自己的药盒子里几乎是自我救赎之路中,最富胜算的举措。

  如果从产业链角度剖析或许就会很容易理解,药企生产药品,直接消费者是老百姓,以往80%的销量是在医疗机构完成,如今伴随着价格的不断下压,以及医院药占比的管控,使得药品的销量逐渐萎缩。以往此种情况下,消费者围绕在医疗机构身边,即使药企不满医疗机构的调控,但也只能将就。

  如今,当药企们实现互联网发展,线上卖药、线下做慢性病管理,抓取到消费者后,逐渐形成自己的服务群体。此时,或许医药企业可以自信的一点是,“降的太狠不陪你们玩了,我自己玩去。”

  医药企业走向互联网,事实上去年就已经出现,只是去年的高峰势头大都停留在第三方合作中,如部分企业与移动医疗、医药类公众号、APP的兴起,以及如春雨医生等与医药企业的试探性合作等等。

  因此,很多人说2014年是移动医疗元年,大概20亿到30亿人民币市场规模。2015年开始,伴随着众多工业企业的加入,移动医疗增速开始明显加快,移动医疗业内人士分析,预计到2018年时移动医疗市场会接近200亿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