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药品 > > 藏药企业面临“无米下炊”的困境

藏药企业面临“无米下炊”的困境

发布:2015-12-19 05:13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因藏药材开发规范缺失,一些藏药材或无法及时采集,或被用于炖汤,或被掠夺式采挖,藏药企业面临无米下炊的困境,藏药可持续生产面临挑...

  因藏药材开发规范缺失,一些藏药材或无法及时采集,或被用于炖汤,或被掠夺式采挖,藏药企业面临“无米下炊”的困境,藏药可持续生产面临挑战。业界呼吁尽快制定藏药材资源保护性开发三大目录,建立藏药材交易市场,加强藏药材种植研究,推动藏药材保护与藏药产业实现双赢。

  作为具有上千年历史和完整体系的民族药之一,藏药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大病、慢性病、地方病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随着藏药产业的发展,一些藏药材的需求量开始增大,但资源短缺正让藏药生产面临挑战。

  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某些藏药材资源先天性紧缺导致藏药生产面临资源瓶颈外,采挖不当、规范缺失、人工驯化难等也让藏药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一是采挖不当导致藏药材濒危。受经济利益驱使,一些藏药材在炒作中被掠夺式采挖。以红景天为例,在市场炒作下,土特产、餐饮馆都在卖红景天,红景天化妆品、红景天饮料纷纷出炉。西藏藏医学院院长尼玛次仁说,在传统的藏药材分布区拉萨夺底沟,老百姓乘拖拉机采挖,现在那里的红景天已经很少了。

  二是缺乏藏药材采集规范,藏药企业无所适从。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巴桑次仁说,由于执行生态环保政策,一些藏药材丰富的地方不允许采挖任何植物,导致某些可利用的藏药材自然腐蚀而浪费。“类似龙胆花等花类药材,一般是一年生,采集不会对生态造成影响,但不按时采集就相当于浪费了。”

  三是人工驯化难度大。为应对野生藏药材资源紧缺的局面,西藏卫生医药部门、企业、科研院校等都将人工驯化种植作为探索,建立了一批人工种植基地。但更多的藏药材人工驯化并不乐观。尼玛次仁等人说,与青稞等植物相比,藏药材的人工驯化历史几乎为零,藏药材人工驯化需要较长时间,对温度、土壤等环境要求很高。以红景天为例,藏药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了数年的人工种植研究,效果并不明显。

  藏药材资源是藏药生产的基础,关系到藏药产业的发展和藏医药的传承。业界建议建立科学机制,破解藏药材资源保护与藏药生产之间的 矛盾。

  第一,尽快出台藏药材保护性开发目录。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雷菊芳说,哪些藏药材可以使用,该怎么使用,现在并不清晰。建议尽快出台“西藏自治区可开发利用、限制开发利用和禁止开发利用”三大藏药材资源目录,为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制定西藏特色产业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执法依据,为企业开发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雷菊芳等人说,有了这个目录,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就有了定心丸,可以采取半野生抚育的办法,选择性采集或边采边种,使藏药材的原生环境在人工干预下得以保持。还可以借鉴尼泊尔等国的经验,对可开发利用的藏药材资源开展绿色贸易,并对禁止开发的资源限制出境。

  第二,设立藏药材专项自然保护区。尼玛次仁呼吁,将夺底沟等传统藏药材丰富地域设立为专项保护区,禁止或限制区域内的开发。“设立保护区,还有助于研究那里的水土气候,研究那里为什么能够生长藏药材,为今后的藏药材种植积累数据。”

  此外,还应加强对已有保护区的保护。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沟历史上是藏医药始祖宇拓·云丹贡布辨识药材与传授讲学的基地,奇正藏药1996年便获准在此建立了藏药材保护研究基地,但近几年当地政府与开发商热衷于将此地变为旅游区,使资源保护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建立统一的藏药材交易市场。巴桑次仁建议,结合藏药材配方所需药材种类多、用量少的特点,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组建全国统一或区域性的藏药材交易市场,逐步改变目前藏药企业各自下乡找药材的混乱局面。

  四是建立规范的藏药材种植研究基地。一名种植基地的负责人说,现在藏药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是各自圈地搞种植基地,无法形成合力效应。建议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建立规范的藏药材种植研究基地,根据物种的不同生长环境在不同区域建立较为大型的野生繁育、采种结合的基地,探索包括标准种植、标准检测、收购在内的链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