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模式已经存在几年了,医药行业一直是惹不起,躲得起。发改委、卫计委和财政部在三明办了几期“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学习班,新闻联播又明示了对”三明医改“经验的肯定,就震动全国医疗医药界,药企更是吓得打哆嗦:三明模式要是统一中国,还让不让人活了?
三明模式的核心就是依赖政府雷霆手段,大力打压药价和药品消费,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和改革义务人员薪酬,逐步实现三保合一,在不增加医保负担时尽可能让医患满意。
这么美好的画面政府当然想看:既解决了医保穿底的心腹大患,又能让医患双方都满意,医药行业的利益就牺牲一下吧。这就是给沉疴在身的医改开了一贴民间秘方, 不打针、不开刀、吃点药就能好,谁不想试试?
但三明模式本质还是政府主导下以计划经济的手段,以药改带动医改的模式,是在经济不发达、人口不众多、不考虑医疗行业和医药行业发展前提下的短期变革。热得发烫的三明话题,至少给对医药行业的带来三大不明。
三明模式会不会推广到全国?
这个问题医药人不敢想啊!以前三明咱惹不起还躲得起,如果全国都是三明,药企在哪里安身? 遥远的内蒙古和三明联手采购药品足以让人担心三明会走向全国,但更多的理由提示这不太可能发生。
-各地经济和医疗水平差异甚大,不可能有一个模式适合全国,发源于中下经济人口和医疗水平的三明模式也不可能满足全国需求
-三明模式过于依靠政府强势推广,说它有计划经济阴影也不为过。政府主导无法充分调动医院和医生动力,也无法全部监管无比复杂的医疗行为,高薪也不能保证院长和医生的养廉
-三明人口构成单一,医疗界影响力有限,从上往下推动难度不大。在更大规模和经济更多元化的城市推行,当地又有实力雄厚的医院和药企,施行难度会大很多
-政府真正赞赏的也许是三明医改操刀人不谋私利,大胆实践、敢闯禁区的精神,这也是值得宣传的官员形象。三明简单直接的模式长期效果如何尚待观察,政府不会冒然全国推广。但三明模式中降低药品支出、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等做法,跟医改顶层设计一致,能短期内缓解医保压力,三明模式的部分推广倒是大概率事件。
三明模式对医药那些部分影响最大?
三明模式即使局部推行,也会短期内给医药行业总体增长和利润带来巨大冲击。因为三明对药价和药占比的严格控制,有人认为价格高的原研进口药会受到最大冲击。其实不然,就算三明模式全国铺开,医患很快就会发现过于廉价的药品品质无法接受,宁愿自费转往品牌形象更好的药品,很少人会因为省钱而不治好病。敢于牺牲品质去赢得生意的药企短期内受益,有品牌和技术含量的原研药会在短期受挫后快速反弹,受冲击最大的是反而是价格和品牌形象居中的国内大中型药企。除非政府指定几家药企统一生产常用药,满足较低水准的用药需求。
医药行业如何应对三明模式的冲击?
不管有没有戴着三明这个帽子,招标降价、二次议价、药占比、控辅助药和带量采购等大招今年已经把药企砍的晕头转向。不要责怪医改变成药改,以药养医、药品回扣、药品质量不高、辅助药滥用、药品流通环节空间巨大等问题必须先解决,才能腾出空间给医疗服务。
药企应对的办法也只有回归药品研发生产本源,回到靠研发、技术和品质赢得市场的时代。因为无论政策短期内如何偏左偏右,最后都要回到14亿人日益增长的医疗用药需求上。
无论各省采取什么模式,政府医疗投入不足又需要满足群众不断提升的医疗需求,短期内对药企的冲击都不可避免:经销商还需要整合,药企还需要减少,不合规药品还需要清理,不正规营销还需要扫除。药企和医药同仁除了练好内功,也没有别的办法可以高枕无忧。
对三明模式的态度,取决于你站在那个角度看它。当政者要看到医改并没有简单直接、一招就灵的办法,依靠计划经济手段管理是倒退;医院和医生要看到医改会触动自己的利益,新的利益来源要跟患者利益和政府利益绑在一起;医药企业要看到政府压力山大,拿药品开刀也是大势所趋,做好过紧日子准备同时也要明白什么是正道。
三明模式是统一中国还是自生自灭都不必争论,医疗这个局必须要破,一直在旧格局留恋就会抢不到在新格局里的底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