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药品 > > 阿里巴巴私有化:马云卖的什么药

阿里巴巴私有化:马云卖的什么药

发布:2015-10-06 17:02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阿里巴巴私有化:马云卖的什么药

作者:

  上市与否不是衡量公司先进与落后的标志,也不是衡量公司经营好坏的标准。内地的股市很少会有像阿里巴巴(微博)这样主动退市的案例。马云(微博)的举动似乎告诉人们,对企业来说,上市不是终极目标,能上也能退,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盈利,顺应时势,才能保持领先

  距阿里巴巴的私有化要约公布已有一周时间,猜测纷纷。不知马云是站在舆论的十字路口上徘徊,还是已选好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勇往直前。业内人士都认为,在这个敏感时刻,阿里巴巴启动私有化,可谓一箭三雕:B2B业务转型只是配角,去雅虎化和打造"大阿里"帝国,才是马云的最终目标。

  阿里的公告中一再声称私有化与回购雅虎无关,但业内普遍认为马云是在"下一盘大棋"。北京润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林碧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私有化第一个原因是争取更多的控制权,即"去雅虎化",第二个原因便是将优势资源装进公司的壳中,谋求在利润表中的反映。此外,资本市场普遍认为,阿里巴巴此时寻求私有化的背景之一是股价长期被低估。

  "狼子野心"还是无奈之举

  对于选择私有化的原因,马云将其归结为B2B业务需要深入改革,而阿里巴巴2011年会员总数出现了减少,增长放缓似乎也印证了阿里巴巴B2B业务发展进入到了一个转型的必要期。

  公开资料显示,从去年开始,阿里巴巴的会员数就开始下滑。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武卫在财报电话会议中称,2012年,阿里巴巴会员数将出现负增长,这意味着到今年年底,国际、国外两个市场的会员数可能都将继续下降。

  带来的问题将会很明显。因为在阿里巴巴的收入中,会员费收入占到了绝对的比重,会员的流失是马云不能承受之痛。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进一步严峻,特别是中小企业在面临原材料、汇率、劳动力成本等巨大压力下,B2B的业务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加快转型和升级。在这方面,我们思考过,痛苦过,也一直在努力。但受限于上市公司的架构,升级的决心不够大,动作也不够彻底。"马云在内部邮件中称。

  令阿里巴巴头疼的不止是业务本身的转型问题,还有私有化路途中需要付出的代价。毕竟,2007年上市时募资额仅为131.14亿港元,但若想顺利完成私有化,其向资本市场的回馈可能高达217.28亿港元。此外,阿里巴巴上市以来,其曾有过一系列包含授出购股权、受限制股份单位、股权奖励计划等扩大公司总股本的资本操作,阿里巴巴的公众股东持股数已从公司上市之初的9.72亿股增长至目前的13.28亿股,仅要购回这部分公众股权,阿里巴巴要付出的成本已达到179.28亿港元。

  眼下,就陆续出现了购股权向阿里巴巴行权的事例。公布私有化的消息后,从2月22日至27日,阿里巴巴连续发布4份关于购股权人行权的公告,共计158,125份购股权以5.54港元/股--12.74港元/股不等的价格向其行权。

  不过,除了无奈,马云的"狼子野心"也被大家所猜测,业界称其为"去雅虎化"。目前,阿里巴巴集团的股权当中,雅虎持有39%,马云等管理层持有31.7%,软银持有29.3%。目前的交易即是阿里巴巴集团拟回购这39%股权。

  而据《纽约时报》的报道,根据潜在的交易条款,阿里巴巴集团和软银将创立新的子公司,并向其注入现金和运营资产。雅虎将获得这些实体的控制权,而作为交换,该公司将放弃其持有的多数阿里巴巴集团股票和所有雅虎日本股票。报道称,交易完成后雅虎将获得阿里巴巴三成股权。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如今的雅虎来说,如果没有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将不会急于出卖这部分股权,阿里巴巴的如意算盘便是未知数。但是,北京润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林碧野对本报记者表示,当时阿里巴巴"找上"雅虎,不仅为了融资,更将雅虎视为战略投资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马云管事但不掌握最大的股权,也许好多政策执行不下去,加之雅虎目前亚洲业务处于亏损状态,可谓是块烫手山药。这种情景之下,马云很有可能已经和雅虎、软银商量好了,才能发布私有化消息。否则马云可能会遭遇很大的阻力。

  谁需要重新认识上市公司

  联想到去年阿里巴巴公司董事局主席马云在香港股东大会上舌战群儒的情形,人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日阿里巴巴公司宣布回购股票以实现"私有化"。作为一个不愿受制于人的公司控股股东和经营者,马云作出这样的决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马云的举动似乎告诉人们,对企业来说上市不是终极目标,能上也能退,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盈利,顺应时势,才能保持领先。对于阿里B2B来说,不断的审时度势,创新发展成就了阿里电子商务前十年的繁华盛世。

  中南财经大学教授乔新生近期撰文写道:通过上市筹措资金,是许多中国企业投资者的梦想。但也有不少公司在上市筹措到资金之后,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资金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公司试图以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分散经营风险,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才,导致亏损严重;还有一些公司上市之后,把企业变成了一个金融化公司,依靠证券投资获取利润,令主营业务被荒废。

  乔新生表示,有学者认为,要想成为公众瞩目的公司,就应该保留上市公司的地位,不能打着股权集中的幌子剥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些学者或许没有意识到,世界上许多知名跨国公司并不是上市公司,那些被我们称为"家族企业"的公司之所以不愿意上市,是因为他们不缺少经营资金,也不需要改变公司的治理结构,更不需要通过股票市场发现交易价格。所以,上市与否不是衡量公司先进与落后的标志,也不是衡量公司经营好坏的标准。

  就在业界纷纷对阿里巴巴退市事件发表看法之时,深交所近日对《关于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进行了修改说明,将增加"公开谴责"的听证程序,相关人员可以在听证会上进行申诉。针对连续受到交易所公开谴责,《意见稿》规定:创业板公司在最近36个月内累计受到交易所公开谴责3次的,其股票将终止上市。

  北京润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林碧野表示,对于A股市场来说,连续三年亏损才有可能被退市。而对于创业板来讲,36个月内累计受到公开谴责3次就会退市,另外还要股价小于面值(即1元),成交量也要小于一个固定的量,有可能将这三者同时达成的上市公司,屈指可数。所以退市在内地股市中,还不是一个特别成熟的机制。

  "其实大部分情况还都是收壳,持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多数都面临着谈判卖壳",林碧野对记者分析说,"因为一旦真的退市,别的不说,股民首先就不会同意。公司亏损股价下跌好歹股民还可以一直被套,理论上是有解套机会的,但是退市就意味着钱很难回来了。中国证券业协会有一个代办股份转让信息披露平台,这个平台上被转让的股票,流动性是很差的,基本成交不了。"

  林碧野同时表示,内地的股市很少会有像阿里巴巴这样主动退市的案例。"股民也并不习惯于这样。"

  等亦难来别亦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