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转型大限 药企绕不开环保难题)
环保政策不断收紧,制药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目前,我国药企普遍存有污染问题,尤其是化学原料药类企业更为严重。华北制药、神威制药、石药集团等均因环保问题被勒令停产。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环评不过关,大量原料药企业面临疼痛的转型问题,如果药厂选择迁出,药企需支付高昂的环境管理费。选择留下,污染治理又是绕不开的难题。
面临停产风险
制药行业是污染较为严重的一个行业。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日前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并在会议上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17年大气污染治理加码。
《方案》显示,京津冀地区的医药、农药企业在冬季采暖季或将限产甚至停产。自2016年石家庄发布的“环保令”迫使华北制药、神威药业等药企停产搬迁以来,此次《方案》对于污染大户——制药行业来说又将是一个“紧箍咒”。
第三方医药服务平台麦斯康莱创始人史立臣表示,政府加大环保力度对制药企业的影响较大。“这次《方案》的发布对华北制药、石药集团等原料药企业影响会更大一些。原料药生产过程中会有大量成分复杂的废气、废水等废物产生,对于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都比较严重。现在原料药企业部分有污染源的制药程序都不允许开工。”
近年来,涉及环境问题的制药企业并不在少数,哈药集团、云南制药、联邦制药、海正药业等大型药企都曾被环保部门督察整改。为应对雾霾,对污染企业实施限产停产早已成为一项重要手段。资料显示,2015年11月,山东新华制药(湖田园区)等化工企业当时因雾霾治理需要就曾被限产30%以上。
被迫转型
环保政策逐渐收紧,部分原料药企业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今年1月,浙江省印发出台《化学合成类制药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这是我国首个针对化学原料药设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浙江省环保厅科技与合作处处长张福建认为,《标准》相当于一部技术法规,为制药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划定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环保“底线”。
不达标企业将面临限产、停产整治等措施,直至企业达标排放。据了解,化学原料药生产工艺中,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多、毒性大,且具有腐蚀性、难做无害化处理处置,是环保整治的重点领域。在环保投入加大背景下,化学原料药面临着巨大压力,转型升级是必然之举。
2011年前后华北制药开启了“以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从原料药向制剂药转变”的战略转型。转型开始后华北制药重点发展“抗感染、抗肿瘤、心脑血管和免疫调节”四大领域。海正药业近些年始终处于由原料药向制剂药转型阶段,海正药业主营业务收入主要由原料药、自产制剂销售以及第三方药品销售构成。海正药业表示,公司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制剂销售。
环保承压
目前大型原料药企业逐步转型做制剂,但转型并非一帆风顺。新环保法落地,华北制药及石家庄市内子公司因雾霾停产,利润损失5493万元。海正辉瑞一直被海正药业定位为从原料药企业到制剂企业转型的重要平台,海正药业将大部分制剂业务陆续转移到合资公司。如今,海正药业表示辉瑞有撤资的可能,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认为,辉瑞的撤资也在另一层面意味着海正药业转型或将面临失败。
分析认为,原料药在转型期间需要考虑环境因素。一方面是因为环保成本只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因为近来政策监管力度也在加大。华北制药和海正药业等原料药能否实现从原料药到制剂药的成功转型,能否解决环保问题决定着企业未来。
史立臣表示,原料药企业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企业一旦有污染源会被勒令停产,只能选择迁出去。但迁出去并不意味着可以减少环保压力。“迁出去后药企依然需要支付环境管理费用,但很多原料药企业拿不出环境管理费用。”
北京商报记者 刘宇 郭秀娟/文 CFP/图
(原标题:转型大限 药企绕不开环保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