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7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庞明广 白靖利)“民族医药传承和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处于青黄不接、濒临灭亡的状态。”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盘龙云海药业集团董事长焦家良在全国两会期间呼吁,尽快加强对包括彝族医药在内的民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焦家良认为,彝族医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一些疑难杂症、大病、慢性病的治疗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他调研发现,彝族医药目前面临经费保障不足、专业服务体系不够、人才培养机制未形成等问题,严重制约彝族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传统培养人才方式已远远不适应彝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
焦家良告诉记者,全国的彝医药专家已严重老龄化,没有规范化的医药教育背景,师承后的彝医很难考得执业医师证,很多彝族青年认为学之无用,彝医药的传承“青黄不接”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人才日渐匮乏和开发利用层次较低,发展彝医药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许多民族医药都面临彝族医药同样的困境,而在国家政策层面,对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协调发展缺乏系统的政策保障机制。“由于中医中药、民族医药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仍然存在对中医中药与民族医药关系的认识不统一,‘医’和‘药’的发展不协调,缺乏‘民族药’的明确定位,各民族医药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焦家良说,
焦家良建议,设立彝族医药文化传承与保护发展专项基金,加强彝族医药机构专业化建设。“其他优秀的民族医药文化也应设立专项的传承与保护发展基金。”焦家良认为,从专业化教学机构建设着手,提高民族医药的专业化水平是破解当前民族医药困境的重要手段。
“在开展药用资源调查基础上,掌握常用品种和稀有濒危品种的资源状况,并在市场准入源头设立标准。”焦家良建议加强民族医药政策研究,促进民族医药文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并积极调动医药企业和产地居民的参与,加强对民族医药文化精髓的挖掘和发扬,“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特优势,从中医药文化、学术、教育、产业、出版、旅游、营销等方面共同推进包括彝医药在内的传统民族医药国际化的进程,形成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民族医药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