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对药品的需求量增大,但是,您的服药是否科学?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介绍多部门联合制定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之一,其中包括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原则等。
勿自行喂孩子减量成人药
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这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之一。其他还包括: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等。
中国科协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86.7%的被调查者曾有自我药疗经历。在服药过程中,69.7%的人曾随意增减疗程或自行更换药物。孩子生病后,近30%的家长自作主张给孩子服用减量的成人药品或抗生素,有时还是多品种联合用药。专家提醒,一些家长擅自给孩子服用减量的成人药品或抗生素,这其中也有风险。至于一些人抱有陈旧观念认为输液比口服药效果好、见效快,也是不可取的。
擅自停药、减药有风险
记者调查发现,市民生病后自行购买药物服用,以及病程中随意停用、更换药物现象非常普遍。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每当感冒时她就会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双管齐下”,“按我多年来的经验,这样吃药好得快。”从事咨询行业的房女士则表示,感冒时自我感觉快好的时候就停药了。
服药存在哪些误区?杨浦区中心医院药剂科余自成博士谈到,自我药疗和随意增减、更换药物在实际生活中很常见,一些市民有头痛、感冒等症状时,服用一些安全药物如维生素、中成药等,影响不大。但一些活性强的药物如治疗心脏疾病、降压降糖降脂类的药物则需慎重服用,比如:降血糖的药物服用过量,会导致低血糖,严重的会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余自成博士说,一些市民通过网络、说明书或查阅资料过程中了解知识,在服药时会有所注意。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有时比较固执,会随意主观调整药的用量。有些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慢性病的病人,即使症状得到控制,也不能盲目停药,否则会造成难以预估的后果。比如:降压类的药物如果突然停服可能会导致血压反跳,对病人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家庭药箱常备安全非处方药
余自成博士建议,市民家中的小药箱里,可以备些安全的非处方药,遇到头痛、感冒、腹泻等消化道不适,或睡眠不好时可辅助用些药。另外还可备些外用药,跌打损伤、磕磕碰碰的时候可以应急。在服用、使用这些药物时,市民也需有一定判断意识,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带有治疗性质的处方类药物,除了一些慢性病患者了解的药物如降压降糖类,其余处方药可以不用备,感到不适时还是应去医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