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药品 > > 4800多家制药企业:将迎最残酷的生死大考!

4800多家制药企业:将迎最残酷的生死大考!

发布:2016-01-20 21:57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4800多家制药企业:将迎最残酷的生死大考!-制药,企业,生死大考

【慧聪制药工业网】1月20日讯,医院只开进口药,评价标准有问题,审批文号泛滥,部分甚至生产假药。郑筱萸案留下的中国仿制药痼疾,即将迎来重拳治理。

4800多家制药企业、近11.4万种化学仿制药,即将迎来最残酷的生死大考。

两个月来,有关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的讨论,正在持续发酵。

按《意见》要求:对已经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凡没有按照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审批的,均需开展一致性评价,未通过者将被注销药品的批准文号。对2007年以前批准上市的其他仿制药品和2007年以后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品,自首家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其他生产企业的相同品种在3年内应完成评价工作。而对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人社部正会同国家卫计委制定与原研药相同的支付标准,按照同一额度来报销。

仿制药,是相对有一定专利保护期的“原研药”而言。随着专利期结束,各大药企便可以仿制该药。作为与原研药有相同活性成分、剂型、给药方式和治疗作用的替代药品,仿制药在全世界广泛使用。一般来说,仿制药只有原研药价格的10%~15%。其初衷正是,让更多的人用低廉的价格享受到同等的药品。

作为全球第二大的医药消费市场,中国目前18.9万个药品批准文号中,化学药有12万,而其中95%以上为仿制药。同比例报销,对行业无疑是重大利好。但另一方面,在未来的利好兑现前,国内大多数仿制药企将不得不迎来大量药品文号被淘汰的命运。

“这些药,相当一部分是2006-2007年间,(原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在任时申报的品种,部分仿制药在各方面都存在质量问题。”要求匿名的行业人士说。

一旦严令执行,无疑将对行业造成重大冲击。“最终还保留下来的药,或许不到五分之一。”

    这是历史的补课

制药行业里流行这样一句话:中国人吃的药连非洲都比不上。因为非洲很多穷国用的是WTO捐赠药,但中国药企仅有1%能达到WTO的采购标准。

问题需要追溯到2007年前,中国的药品审批曾一度出现“大跃进”。为解决国内药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当时的药监局唯“快”至上,审批混乱。在2001年到2006年间,批准了十万余个药品批号,许多不应换发文号或应予撤销批准文号的药品获得了文号,其中6种药品还是假药。在全球仿制药以8%的速度增长时,中国的仿制药增速是25%。这场大跃进最终以首任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玩忽职守、受贿被处以死刑落幕。

据多位药企的负责人回忆,当时拿文号极为容易,一些企业所谓的验证试验从没做过,只是照着模板编造数据和报告。

2009年,在一次有两百多个制药企业参与的GMP审计培训中,培训者请真实做过验证工作的企业代表举手,结果寥寥无几。还有一些企业从未对供应商现场审计,相信了假供应商资质,以至于2006年发生“齐二药重大药害事件”。企业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里用大量工业原料二甘醇代替了药用辅料丙二醇,并导致多名患者急性肾衰竭死亡。

一些药企在辅料上做手脚,2014年,浙江一企业生产了9000万粒重金属超标空心胶囊,全部通过药企流入市场。

按国际标准,原辅料的成本应占仿制药总成本的50%,包材占10%,但国内大部分都达不到,高品质的材料更是寥寥无几。结果导致,国内仿制药和欧美采购成本能相差50%。“如此巨大的差距让企业铤而走险”。

更糟糕的是,因为国内医院的招标体系一度“唯低价中标”,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出现。贵的进口药和差但是符合标准的国产药都进入了医院,唯独优质的国产药被淘汰出局。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同仁堂药业,在一些地方基药招标中难以中标,正是因为价格低不过差的国产药,效果又没有进口药那么好。

不过,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的一位前评审员也指出,这些都是最极端的例子。“大部分国产药还是安全有效的,不然我们吃了那么多年,难道都是无效药吗?”

    重症不用仿制药

为保险起见,大部分医院的重症和其他特殊部门现在只选择进口药。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郭建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他们医院的某些科室,用进口药已经是不成文的规定。

以抗生素为例,国产仿制药过敏反应多,且药效不确切。他曾给一名病人用国产的头孢三嗪做皮试,结果发现病人有皮疹、寒战等过敏反应,但改成进口药再试,就没问题了。“进口抗生素几乎没有过敏现象,他们对我们的每一例不良反应都密切关注。”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梅丹曾测试过国内14家企业生产的盐酸二甲双胍片,有的产品20分钟之内全部溶解,有的50分钟后只溶解了不到30%。

而药品的溶解度及释放速度,直接影响到病人病情。因此,在急症、危重病人(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和幼儿身上,医生不得不选择疗效更加确切和肯定的进口药。

“我们ICU和神经科的大夫是不太敢用国产药的,主要是为病人着想。”一位匿名的北京三甲医院医生举例说,他们曾用过一款成分为地高辛的强心药,在病人一直稳定按时服药的情况下,检测血药浓度却时高时低,甚至时而心衰发作,时而有中毒症状。但换进口药之后便稳定下来。这和仿制药每颗的药量不稳定、混合不均有关,一些降糖药也有类似的情况。

此外,在神经领域,抗癫痫的药物一直备受关注,因为任何一点的剂量波动或杂质就有可能触发疾病或遏制无效。而另一些控制颅内感染的国产药,有效成分往往很难通过血脑屏障到达受染部位,病人服用后不仅疗效不佳,还会对肝肾有损害。

“2015年医生关注的药品几乎都出自国外大药厂。”2015年底一款名为“用药助手”的App做了一个有趣的统计。它收录了数万种药品说明书,帮助医生随时随地查询药品信息,结果发现医生收藏的前五十名药品和各科室最受关注的前二十名药品中,清一色是进口药。评价体系“先天缺陷”

马特是一名美国保健医生,今年1月,他因细菌感染在合肥的一家三甲医院就医,医生给他开了一些普通抗生素(国内仿制药)。但吃了一个周期之后,效果不佳,他决定再去复诊。医生问他是否要换进口抗生素。

当他听到中国的仿制药和原研药效果不一致时很吃惊。“怎么会药效不一样?在美国鼓励用仿制药。

上一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