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药品 > > 从诺贝尔奖得主到在校大学生,广东珠海的人才争夺战怎么打?

从诺贝尔奖得主到在校大学生,广东珠海的人才争夺战怎么打?

发布:2016-01-18 10:23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珠海市计划到2017年引进诺贝尔奖得主、院士10名左右,创业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0名,建设博士后工作站50个、招收培养博士后100名。

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战已经打响。
2010年年中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
对一个地方而言,人才的意义更加具体和直接。
科技人才,将创造新的人类高度;产业人才,将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党政、管理人才,将创造更理想的生活工作环境。
要让地方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各地政府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出浑身解数。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各自有其难以复制的优势。其他城市要“弯道超车”,只得“出奇招”、“放大招”。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小城珠海“野心”却不小。
7月22日,澎湃新闻()从“粤创粤新”广东创新驱动发展主题大型网络采风活动珠海站的交流现场获悉,珠海市计划到2017年引进诺贝尔奖得主、院士10名左右,创业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0名,建设博士后工作站50个、招收培养博士后100名,全市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达600人。
珠海市副市长王庆利在活动现场说,除了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下大力气,珠海还非常注重高校资源。“珠海的13万在校大学生群体是非常令人看好的一个群体,很值得期待。”
商业模式引进诺贝尔奖得主,规避只挂名不干活
要在3年内吸引10名左右的诺贝尔奖得主和院士,珠海如何做到?
王庆利在活动上介绍,这一计划的实现,依托清华大学教授黄子为在珠海成立的珠海诺贝尔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
今年4月20日,珠海诺贝尔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高新区正式启动。
研究院带头人黄子为是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核心成员Aaron Ciechanover和Ada Yonath则分别是2004年和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这意味着,珠海已将两名诺贝尔奖得主“收入囊中”。
王庆利认为,这个项目的不同之处在于是以完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而非政府行政力量主导。
根据此前报道,研究院将充分发挥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引领作用,力争用3年时间吸引多名生物医药领域诺贝尔奖得主和国际一流专家在珠海建立研究团队,同时集聚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企业落户珠海。
为了规避引进的诺贝尔奖得主“只挂名不干活”,珠海市政府规定了科学家们到珠海的工作时间,同时要求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中国所有并在珠海当地转化为产业等。
珠海尽力避免固有的体制机制对人才的伤害,在对人才的评价体系方面,采取了认定和评审相结合的方式。
“凡是来珠海创业或是到企业创新的,哪怕没有什么奖项,但是在业内、在企业所从事的科技攻关、科技转化、行业水平顶呱呱的,社会是认可的,一样可以获得珠海市高层次人才的称号。”珠海市人社局副局长刘斌向参与“粤创粤新”活动的记者表示,珠海对高层次人才的评价,重点放在社会认可上。
为了留住人才,全国各地在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就学方面都有相应措施。而珠海高新区推出的共有产权住房颇有些新意。
和国内其他地方试点共有产权住房主要面向中低收入困难家庭不同,高新区的共有产权住房主要面向高新区产业人才。
根据《珠海高新区产业人才共有产权住房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符合条件的个人购买住房只需要支付70%,由政府出30%,申请人购买共有产权住房后在高新区主导产业企业内连续工作满10年后可以拥有另外的30%,同时也可以上市交易。
2013年7月,珠海市运用特区立法权,颁布实施了《珠海经济特区人才开发促进条例》,同年10月1日实施,这也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国首部人才地方性法规。
“我们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是运用了特区立法权予以保障的,所以说有法律支撑的。”王庆利在“粤创粤新”活动交流现场强调。
“软实力”留住人才
老家在桂林、大学在武汉,大学毕业生小刘却将工作选择在了珠海的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致力于智能无人船的研发,拥有国内最领先的无人船通讯和控制技术。
除了企业对他的吸引力外,小刘说,这里的空气好,自己也萌生了定居在珠海的打算。
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频频被雾霾袭扰的情况下,珠海的空气质量、生态环境也成了吸引人才的招牌。
去年一年,珠海有321天是属于优良的天气,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8.4%,主要污染物中PM2.5年均值为34微克/立方米,PM10为53微克/立方米,在全国74城空气质量排名中位居第五。
珠海是全国第一批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的城市。截至2014年底,珠海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为65.043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70.71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为57.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19平方米。
去年下半年,珠海出台《关于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决定》,着力建设国际珠海、活力珠海、生态珠海、美丽珠海、智慧珠海、幸福珠海,实现“在环境宜居上能够与欧美先进国家相媲美”的目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珠海吸引人才入驻的软实力之一。
珠海对于知识产权的格外呵护也颇值得注意。
2009年,珠海在全国率先成立首家知识产权法庭——珠海国家高新区知识产权法庭,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的“珠海模式”,随后,又成立全国首家由市检察院派出、独立设置的知识产权检察室。
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珠海启动得早,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为人才创新提供了“护身符”。
好的产业也将聚集起人才。
例如,截至目前,留学人员在珠海创办企业超过200家,年产值近50亿元,在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形成了留学人员企业群。这些留学人员企业群也成为珠海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珠海企业家的人才战略
2014年夏天,一名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来到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力”)报到。
专门研究暖通空调的他,作为格力引进的专业人才,享受到了两房一厅的“专家房”待遇。
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不只是政府的事,珠海的企业家们也是蛮拼的。
格力董事长董明珠曾说:“对于人才的培养,对于科研的投入,对于创新环境的营造,格力从来不惜成本。”
不过,格力几乎没有高薪聘请来的人才,自主培养的大学本科生构成了格力人才体系的中坚。
在某次格力的年终大会上,一个新员工说:“我来到格力才几个月,就大胆提出一个设想,我自己不敢保证这个想法能否成功,但得到了公司的认同,并做了大量的投入。公司还鼓励我不要担心失败……”
这一点,与珠海副市长王庆利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粤创粤新”的活动上,王庆利谈及,珠海有一个条件可能是很多其他城市不具备的,就是珠海在161万人常住人口当中有13万在校大学生。
“下一步我们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进程当中,会非常注重把珠海的高校资源运用好,给他们提供一个充分的创新创造的空间;我们还要提供一系列的政策保障,把这部分的积极性调动出来。”王庆利说道,“珠海的13万在校大学生群体是非常令人看好的一个群体,很值得期待。”
2014年6月26日,一封发自创始人黄章的内部邮件,让魅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魅族”)的员工们沸腾。
这一天,魅族宣布启动员工持股计划,黄章在邮件中发布了股权激励计划详情,并拿出了20%的股份投入该计划。
“一部分给老员工,剩下的部分建立一个股票池用于继续引入人才。”魅族总裁白永祥说。
根据官方介绍,魅族目前员工近2500人,其中大部分为高学历、经验资深的一线研发和营销人员,相关核心管理部门负责人均为产品带头人出身。魅族将员工分为管理(M)、产品和技术(P)两条线进行考评。凡是在魅族工作五年以上或定级在P5及以上的员工都可获持股权。魅族允许员工每年兑换不超过20%的股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