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药品 > > 治疗绒癌药物全国性缺货 药企为何没兴趣?

治疗绒癌药物全国性缺货 药企为何没兴趣?

发布:2016-01-13 13:03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治疗绒癌药物全国性缺货 药企为何没兴趣?,缺货 没兴趣 全国性

央广网北京8月7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新浪微博实名认证为北京协和医院医生的一位用户,在个人微博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放线菌素D断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陷入困境》,让这类药物短缺再次引发关注。

可能很多人对名字里提到的放线菌素D、滋养细胞肿瘤,都不太明白。先来看看文章中所做的介绍,滋养细胞肿瘤又叫绒癌,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多为生育年龄妇女,是一类高度恶性的肿瘤,也是第一个可以通过化疗获得治愈的实体瘤,对于低危患者治愈率达98%以上,高危患者也可达70%以上,患者也可以保留生育功能。而在化疗的过程中,放线菌素D起到了几乎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款堪称“救命药”的药物,药价极低,即便多次提价,如今一支也不到二十元钱,每个患者一个疗程的使用量不超过十二支。但让人无奈的是,市场上已经不止一次出现放线菌素D断货现象。发表文章的医生表示,这一次断货,广泛而持久,备货已经用完,生产却杳无音信,进口也求救无门,仅他所在的医院,就有数十位患者无药可用。

在网络上搜索,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患者家属焦急询问,希望有渠道购买。按照规定,药房是不能售卖这类药物的。就此,我们也随机咨询了几家药房。

药店:这个我们不能卖,北京药店规定我们不能卖针剂,我们没进过这个东西;药店不可以出售针剂,我们没有这个权限;进不了这个货,加多少钱都卖不了;抱歉没有这个药品,我们经营不了粉针剂。

治疗绒癌药物全国性缺货 药企为何没兴趣?

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资料,生产放线菌素D的及注射用放线菌素D的企业总共有3家,分别是海正药业、海正辉瑞以及上海新亚。《天下公司》今天咨询到海正药业和上海新亚,工作人员都表示,已经不生产了。

海正药业:没有了,以前还生产呢,现在不生产了。好像是被别的药品替代了。不是您一个两个来反应,需要这个放线菌素D粉针,但是现在确实已经没有了。

上海新亚:已经不生产这个品种了。很少了吧,我好像去年就没有看到这个了,现在单子上已经看不到这个品种了。是不是未来都不生产了,这个不知道。

由海正药业与辉瑞公司合资组建的海正辉瑞,针对这个问题给《天下公司》发来了文字回复,表示:放线菌素D这一产品原是海正药业生产的,目前转移到海正辉瑞旗下,产品生产线也从海正台州工厂转移到海正辉瑞富阳工厂。海正辉瑞富阳工厂在今年6月正式收到通知,7月启动转厂生产各项准备。根据国家规定,新生产线及新生产工艺必须通过首次验证才能供货,这一过程一般需要3到4个月时间。

按照海正辉瑞的原定计划,放线菌素D最快会在今年11月下线。但鉴于目前市场上紧缺,公司内部近期做了紧急部署,集中精力,优先安排生产,力争第一批产品可以提前到9月下旬供应市场。

药业从业者李先生认为,这类药物属于低需求、低价格、高疗效,政府定价,厂家利润空间太小,整体上其实缺乏积极性。

李先生:因为目前放线菌素D粉针药品的价格是政府定价,而且医院用药,有时候医生经常开一些高价的药品。放线菌素D粉针形成了一种政府定价低,医院招标价格低,生产企业没有利润的现状,生产企业不乐意生产这个药品,造成了缺货的状态。其实它是一个非常好的特效药,但是生产需求量小价格低,有些企业根本就不安排在这个地区生产,或者说生产一批可以卖很长很长时间,也可能过期。

在北京协和医院那位医生发布的文章中还提到,除了放线菌素D,另一种抗肿瘤药物博来霉素,医院目前也处于缺货的困境。药业从业者李先生告诉记者,据他了解,还有药品也存在类似情况。

李先生:前几天了解过一个产品,红景天口服液,它是预防高压反应的。去高原地区西藏旅游的人也有可能需要带着这个预防高原反映。据我了解,在我们当地,想买到这个药品比较困难。通过几家医药公司介绍,几年之前当地市场还有流通,因为销量小利润小。企业也不乐意到全国各地去铺货。

李先生坦言,政府宣布放开定价,但目前效果并不明显,有的药品市场价格和成本严重脱钩,确实有必要进一步推动市场调节。

像疫苗类的都是国家指定一些企业去生产。比如一些商品化的产品,像抗肿瘤药,竞争比较激烈,每个生产厂家根据自己的生产情况,研发的这些品种,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比如CFDA批准之后企业才能正常安排生产。一般是由生产企业根据生产成本来报给国家统计局,由政府部门根据成本来定价。大概是一年报一次。药品实际的市场销售价格,或者说所谓的政府定的出厂价格,跟不上原材料市场的变化。所以说有时候倒挂会非常严重。

今年5月5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卫计委、人社部等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要求从今年6月1日起,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仍然暂时由国家发改委实行最高出厂价格和最高零售价格管理之外,对其他药品政府定价都予以取消,不再实行最高零售限价管理,按照分类管理原则,通过不同的方式由市场形成价格。同一天,两份配套文件发布,自1996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出台的166个药品定调价文件被一举废止。据统计,有2700多种药品“解禁”,开始步入市场化轨道。

(原标题:治疗绒癌药物全国性缺货 药企为何没兴趣?)

net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