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药品 > > 长三角医药并购:高上大造就一夜暴富 资本趋之若鹜

长三角医药并购:高上大造就一夜暴富 资本趋之若鹜

发布:2016-01-06 09:29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长三角医药并购:高上大造就一夜暴富资本趋之若鹜,理财周报产业与资本实验室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至今(2014年3月31日),生物医药行业共发生250起并购.

  本期产业与资本继续试图在最晦涩、隐秘的医药行业中寻找财富的踪迹。

  理财周报产业与资本实验室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至今(2014年3月31日),生物医药行业共发生250起并购,涉及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及疫苗等细分行业。其中,生物制药领域共发生78起并购案例占行业1/3,而发生在江、浙、沪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的该领域并购共有24起,优势显著。

  相比中药、化学制药等细分领域,专注生物制药的企业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但往往最受资本关注。“高大上”是业内人士对生物制药行业最简单而直观的评价,技术上的高门槛决定了该领域参与企业极少,但专利技术和新药研发的成功,又往往造就一夜暴富的神话。

  虽然生物制药领域的财富效应使各种资本趋之若鹜,但其并购案例集中发生在如沃森生物、瑞普生物等少数几家实力上市公司身上,鲜有更多参与者介入。

  “这并不让人意外,生物制药领域投资风险极大,且不说前期研发成本投入可能无法开花结果,产品推向市场后更有可能遭遇政策和医疗事故的双重风险。”一位此前参与赛金生物并购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道。

  技术和资本是促发医药行业并购事件的必要条件,而这两项条件又恰恰是以上海为轴心的长三角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最大的优势所在。

  首先,对于国内金融中心的上海和喜好追逐高风险的江浙游资而言,从来不缺少资本的投入。其次,上海云集了交大、复旦、第二医科大学等在国内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技术优势明显的高校,并与江苏的南京大学,浙江的浙江大学构成了国内最强区域生物医药研发的技术团队,为包括血制品、疫苗、抗体生物仿制剂等生物医药细分领域的新产品研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虽然众多长三角地区的中小药企不缺人才和技术资源,但这些企业主要市场和品牌影响力大多集中于某一特定区域,在区域内拥有较高的市场覆盖率、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及良好的政府关系,相对较小的范围也决定其市场的可控程度较高,客观上亦影响了企业的规模和发展空间。

  他们急切需要通过资本的介入来将辐射范围扩散至全国的同时,谋求更多上市的资本。

  血制品:毋庸置疑的高富帅

  位于长宁区虹桥路的上海市血液中心是全市最大的血库管理机构,门外戒备森严,门内管理井然。因所属行业的高度特殊性,理财周报记者只能从电话采访中了解一些关于行业的情况。

  “广义的血液制品按其组成成分可分为全血、血液成分制品、血浆蛋白制品等,而狭义的血液制品主要指血浆蛋白制品。基于原料的特殊性,血液制品存在传播血源性疾病的风险,所以国家对其监管较其他药品更为严格。”

  上述血液中心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道,政府从2004年开始对整个市场进行全面的监控。不过这并不会阻挡市场的成熟,随着基因工程等科研项目的日趋成熟,血制品的单一化供求关系也会逐渐被打破。”

  依照本次产业与资本的数据分析显示,在生物制药领域中能找到不少血制品细分行业的身影,如河南邦和、山东实杰、中国生物、湖南紫光等。大部分都被航母型的生物药企吞并。上海莱士收购了河南邦和100%股权,沃森生物则先后两次收购了山东实杰的100%股权,并继续对莆田圣泰扩张野心(收购其51%股权)。

  吞并的意义究竟何在?理财周报记者在血液中心的采访中了解到,我国近几年来对血制品的产品布局有了一定的调整。“以往,国内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传统意义上的血浆和凝血因子,一些特殊的免疫球蛋白和特殊因子蛋白都是国际巨头垄断的。但现在我们会从研发能力入手,积极打破这一局面。”从沃森生物的频繁收购举措中可以看出,生物制药的研发,尤其是技术转让是核心目标。在白蛋白的市场饱和度越来越高,血浆的库存供应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血制品市场确实面临着新一轮的竞争环节。

  小鱼为何甘心被大鱼吃掉?“政策壁垒高是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面临生存困境的主要因素,这也是大企业能快速下手的原因。强者恒强在生物医药领域是不变的定律。”一位PE人士向记者透露。

  “原料为王”是另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

  目前,血制品逐渐呈现出“寡头垄断”的状态,即使从全球范围来看,也同样如此。行业规模效应突出,生产规模越大、血浆综合利用率越高,对成本控制就越有利。加之政策的推波助澜,血浆资源已向龙头企业集,他们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记者从各省的药监局官网查询中了解到,国家从2001年起就不再对该行业审批新的企业。而随着临床治疗手段的进步以及医患对该类产品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市场在几年内迅速扩容。

  作为生物制药行业的不二高富帅,血制品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暴利产品,整个行业都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江西博雅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建新对此表示,血液制品的核心竞争力除浆源拓展能力之外,还有血浆的综合利用开发能力。在高牟利的环境下,要时刻警惕出现“温水煮青蛙”的状态。据悉,目前我国只有12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产品种类达到6个以上,最多的仅为11个,一般企业只有4个,而国际领先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产品种类通常超过20个。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目前的基药招标环境下,很多血液制品企业认为中标价格较低而放弃投标,导致外资品牌在终端市场占主导地位,而本土企业的占比却不断下滑。一旦市场放开,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即便本土企业愿意拱手相让基药市场,其他领域的竞争也会加剧。因此,从长远来讲,政策的倒逼对本土企业而言是有利的。

  疫苗:寡头并购格局初显

  记者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0家疫苗生产企业,可生产60种疫苗,有效预防34种传染病。国内疫苗生产企业总产能达每年10亿剂次,国产疫苗占实际接种量的95%以上。

  技术和资本的高门槛注定了在生物医药的细分疫苗领域的企业数量相当有限。

  少数的游戏参与者并没有影响该领域的高速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疫苗市场都是非常庞大且潜力十足的“商业蓝海”。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的疫苗市场不仅扩大了3倍,而且保持着每年15%的增长。根据尚普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未来3年时间内,我国疫苗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其中由国家免费提供的Ⅰ类疫苗将保持15%左右的增速,预计2014年可达100亿左右的市场规模;公民自费且自愿接种的Ⅱ类疫苗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

  基于此,有业内人士大胆断言:未来国内疫苗市场将是医药领域唯一高增长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