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上海股权托管中心(下称“上海股交中心”)“科技创新板”正式开盘,当天首批挂牌的企业共27家。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强调,下一步应从自身建设、参与主体及环境营造等多方面推进“科技创新板”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首批企业两成亏损
当天的开盘仪式上,首批27家企业全部亮相。上海股交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张云峰介绍称,27家企业中有19家处于初创期,8家企业已步入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有21家,创新型企业6家,行业覆盖互联网、生物医药、再生资源、3D打印等13个新兴行业。首批挂牌企业平均股本1944万元;2014年平均营收为2272万元,平均净利润123万元。
张云峰还介绍称,首批企业中已经实现盈利的占70%,但仍处于亏损状态的首批挂牌企业也占到20%。其强调,“科技创新板”聚焦于创新型、科技型企业,亏损企业也有可能蕴藏更高的科技含量。值得注意的是,首批挂牌企业目前全部获得银行授信,并有15家企业获得股权融资。
“‘科技创新板’与主板市场的区别在于,对上市公司是否盈利的要求不高,这其实对合格投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创新板’的投资者门槛一定会比主板更高,因为这一领域的投资者需要有足够的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安信证券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徐彪表示,从当前的经济环境与融资现状来看,新兴企业发展很难再以“战略关系”支撑发展,取而代之的是股权投资迎来发展良机;虽然目前市场的股权投资占比仍很低,但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上海股权投资协会会长、海通证券董事长王开国在开盘仪式上发言称,号召股权投资机构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板”市场建设,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
“作为投资机构,我们要紧握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王开国表示,未来将热切关注“科技创新板”挂牌企业的股权投资领域,努力发挥社会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效应,主力解决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此外,其还呼吁机构应引导创新型、科技型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踊跃参与上海股交中心发起设立的科技创新母基金。
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上海农商行在开盘仪式现场,分别向挂牌企业提供授信额度。建银国际还与上海股交中心交换合作协议,拟发起设立专项股权投资基金。
制度优势不容讨巧
为保障实体企业与资本市场的顺利对接与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板”也出台相应的制度保障。根据此前上海股交中心发布的业务交易规则,挂牌企业股份交易将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下一步试点推出提供更高流动性的交易机制,并积极研究探索符合科技创新企业需要、有利于活跃市场交易、提升市场功能的其他交易制度。
融资制度设置上,挂牌公司可通过发行普通股,或研究探索发行优先股、开展境外股权和债权融资等方式募集资金。同时,探索试点票据融资、应收账款融资、资产证券化等其他债权融资业务,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率先尝试由上海股交中心发起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机构,募集资金并专门投资“科技创新板”。
交易制度方面,与上海股交中心内部板块E板相比,科技创新板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性。业务规则显示,挂牌公司股份转让日为每周一至周五,转让时间为9:30至15:00,中午时间不休市。此外,“科技创新板”买卖申报意向有效期不超过30个转让日,股份转让每笔最低申报数量大幅降低至1000股,涨跌幅扩大至50%。
定向准确、挂牌标准及转板等机制灵活,也一直被市场视为“科技创新板”的制度优势。但在当天的媒体沟通会上,张云峰还同时强调称,转板制度并不是讨巧的机会,更不会成为在其他市场板块不够挂牌条件的企业的“近路”。
“正常情况下,在‘战略新兴板’等市场挂牌资质不够的企业也不能登陆‘科技创新板’。转板机制的核心是互信机制,转板企业可能在流程、时间上等更便捷,在相同条件下优先登陆等。”张云峰强调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