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英力说,中西医结合是一条很好的道路,中医也好,西医也好,都有自己的长处,用西医的长处弥补中医的短处,两者取长补短,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治疗。中医有独特的疗效,不用吃药,或者不用吃很多的药,也不用开刀,用手法加中药外敷辅助就能治病,这对病人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另外,中医手法的好处就是走到哪里都可以看病,手就是工具,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用手就可以了,这是中医手法的独特之处。通过手来触摸,给病人做检查,找到病因所在,通过手法来整复、理顺,治好伤病。因此,手对于袁英力这位正骨手法中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他和一位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一起吃饭,这位工作人员知道他的手法很厉害以后,开玩笑说:“那你这个手可要投保险啊”!袁英力问:“那你看我的手值多少?”那人回答说:“一只手50万,两只手就是100万了”。这么值钱的手,岂不是“金手指”?大家哈哈笑起来。袁英力说起这件事就当作说一个笑话。虽然这是件小事,但也能说明中医正骨手法的重要性。袁英力利用业余时间上网,在网上回答一些患者的提问,从这个网络昵称可以看出袁英力对自己医术的一种追求——向最高水平努力。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袁英力提到《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上医治未病。”他说,中医历来防重于治。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工作学习的节奏快了、压力大了,五花八门的疾病越来越多了,“亚健康”人越来越多,利用中医进行养生保健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袁英力平时就教朋友一些日常保健的小知识和简单的动作,如平时在座位上就可以做的颈椎操。
“中医医学不只是医,还有‘礼’(理),不但教医术,还教怎么做人,这是我的理解”。袁英力如是说。现在,袁英力每天的门诊量达到三四十个病人,都是满满的挂号,还经常超号。他说有时候是超负荷工作的,他这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手脑并用也很辛苦的。有很多患者去过很多医院,再来到他这里,能诊治的就诊治,不能的就介绍到其他相关科室进行治疗,总是希望患者能够尽快治好病恢复健康。“对待病人要有爱心,没有爱心就不能很好的为病人服务。病人把生命交到我们手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他们负责呢?”袁英力说,他努力让病人能少花钱看好病,尽自己的努力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假如自己是病人会怎样”,这样换位思考,多为病人考虑,就能够得到病人的充分信任,进而才能和病人更好地沟通,才能更迅速准确地了解病人的病情,才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然后对症下药,让病人尽快的摆脱病痛”。奉献爱心有多种途径,袁英力每年都不定期的组织和参加义诊活动,让广大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中医的诊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简、便、廉、验、效”的特色优势。
袁英力正骨复位治疗腰腿痛
弘扬中医文化开展对外交流
“哪里碰到了、疼了,哪里痛啊,就会不自觉地去用手揉捏,这些都是人的本能的动作。但慢慢地经过人的动作积累和经验总结,简单的本能的揉捏动作就演变发展成了推拿按摩的手法”。袁英力对中医手法这样的解说让人感觉很有意思。他说,中医对疾病的诊断,首先是整体观念,把人看成一个整体,对疾病的认识采取辩证论,运用四诊八纲治疗,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努力查找头疼、脚痛的根源,努力从根源解决病痛。“中医的生命力很强,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医学文化有丰富的内容,中医维护着我们中华民族,这是中国特有的,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一笔宝贵财富”。袁英力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洋溢着骄傲与自豪。他说,《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这些中医药古籍都是中医药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这些先人总结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刻学习领会、发扬光大。
只有对中医历史文化深刻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对外交流。“通过对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医,进而让世界通过中医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让中医为世界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袁英力说的不是大话,作为一位中医他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做这些事情。“追求健康是世人的一种共识,谁也不想吃那么多药,也不想在自己身体上开刀”。他说,很多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对中国、对中医都很有感情,很多华人华侨在海外生病了都愿意去找中医治疗。很多外国人也渐渐的接受中医治疗,还有不少外国人在学习中医。中医医术也成为一门对外交流的语言,一种沟通交流的途径、方式。
坐诊、讲课、培训、外出交流讲学……袁英力忙个不停,但他觉得自己很快乐,瘦黑的脸上始终堆着笑,让人感觉对于中医的那份纯正质朴与坚定执着。
“保持身体健康,才能更好的传承中医,服务百姓。”在袁英力心中,把自己的临床经验尽力传承下去,服务更多的大众,是他最大的愿望,也是支持他不断前行的最大动力。
袁英力在为学生讲解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