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 2015年的华语电影:健康起来的电影生态(组图)

2015年的华语电影:健康起来的电影生态(组图)

发布:2015-12-29 08:05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2015年的华语电影:健康起来的电影生态(组图),华语电影 青春片 影片

《捉妖记》

《捉妖记》

《夏洛特烦恼》

《夏洛特烦恼》

《师父》

《师父》


  金燕

  中国电影市场正在逐年升温,这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截止到12月初,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超过400亿,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47.49%。而这之中,国产影片的比重占到了60.25%,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国产影片为6部(分别为《捉妖记》《港囧》《夏洛特烦恼》《煎饼侠》《澳门风云2》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兴奋和值得关注的现象。

  2012年,《泰囧》票房破十亿的时候,大家叹为观止,但今年,票房过十亿已经激不起人们特别的兴奋,国产动画片《捉妖记》轻松到达24亿的票房,《港囧》和《夏洛特烦恼》也分别以16.2亿和14.39亿的票房远超《泰囧》曾经制造的票房奇观。

  纵观2015年的华语电影,不仅在票房上屡屡刷新纪录,而且在电影类型上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华语电影的生态似乎逐渐健康起来了,各种类型的电影都有自己的市场和票房。

  同时,制作水准也整体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高度,叫座又叫好,商业和艺术的紧密结合,是今年华语电影的整体特点。

  神怪片成为现象级作品

  2015年中国影坛最大的黑马非3D真人动画《捉妖记》莫属。与它同期占据暑期档的是另外一部国产动画片《大圣归来》(9.56亿)。数字时代的银幕,动画片大行其道早就不是一件新鲜的事,但在此之前,横行票房的一直都是好莱坞动画。大家对国产动画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二维时代,似乎制作精良、想象力丰富的三维动画只是好莱坞的专利。但这两部同期争锋的国产动画,却以不逊于好莱坞的精良制作给了国人以巨大的信心。

  《大圣归来》虽然撷取了中国经典文化的元素,但却采用了地道的好莱坞的叙事方式,这种历险+励志的故事模式,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趣味。而《捉妖记》的叙事模式和主题,则相对更中国一些,但问题也出在这里。中国民间自古崇尚巫道,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一向是现世的、功利的、党同伐异和为我所用的,尽管影片最终走向了“妖也有好的”、“妖也有生存的权利”等普世主题,但过程中的无节操和尔虞我诈,使得这部影片充满了令人疑惑的价值取向,所以这部影片在韩国上映遭遇票房惨败是不奇怪的事。

  但无论如何,这些影片在为后来者制定一个制作水准之外,无疑会启发更多的想象力,让从业者在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天马行空。

  神怪片,因为有着恐怖、悬疑、玄幻等等元素而成为一个市场需求极大的类型片,近期围绕着两部盗墓电影《九层妖塔》和《寻龙诀》的对比热议,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这两部电影都改编自网络小说《鬼吹灯》,都有神怪因素在其中。陆川的《九层妖塔》因将原作改编成“解放军打怪兽”而饱受恶评,而刚刚公映的《寻龙诀》上映当天票房就过亿,以“正宗摸金范儿”的口碑有望再造岁末票房神话。

  喜剧片搞笑乏力

  喜剧片永远是市场的刚需,但也是最难做好的一个类型。但是中国观众笑点比较低,是中国喜剧片的幸运之处。在我看来,很多喜剧片看起来挺让人难为情的。票房高达16亿的《港囧》与《泰囧》的叙事逻辑并无二致,都是倒霉中年男徐峥后面跟着一个怎么也甩不脱的二货,梦魇般的逃亡却成了观众的笑料。个人认为,这种喜剧模式比较初级,热度应该不会持续太久。

  《煎饼侠》和岁末上线的《万万没想到》,都有着巨大的网络观众基础。《煎饼侠》的主创团队是网剧《屌丝男士》的班底,《万万没想到》脱胎于同名热播网剧。这类搞笑剧的观众群主要是90后,他们喜欢在A站B站随着弹幕一起观看这类片段式的无厘头网剧。随着卡通一起长大的90后,呆萌及二次元的表现方式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及审美观,这是冯小刚等老一代喜剧片的影人很难理解也很难去讨好的一大部分人群。但不容忽视的是,衣食无忧的90后观众正在成为院线的主力观众群,如何有质量地满足这部分人群的观影需求,是中国影坛的一个大课题。

  青春片渐成规模

  2013年,堪称青春片年,以《致青春》为代表的青春片成了银幕上最大的亮点。今年,青春片和喜剧片已然成为相对成熟的类型片(当然,青春和喜剧时常有交集)。今年的青春片先有《重返二十岁》,后有票房高达14.39亿的《夏洛特烦恼》,及至岁末,来自台湾的青春片《我的少女时代》又在一系列美国大片中清新绽放,四两拨千斤,赢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另外,表现骑行队伍的励志青春片《破风》和台湾导演郑芬芬的《听说》也获得很好的评价。

  青春大抵相似,所以青春片的桥段也大抵相似:骑行而过的校园林荫道、回眸一笑的长发校花、外粗内细的野蛮女主、班级上的胖女孩和跟屁虫蠢男孩等等,元素都似曾相识,表演也普遍夸张,但却总能引起观影者的共鸣,边笑边哭的观影场景时常出现在青春片的现场中。即便在创意上无大突破,只要在情节的流畅度上做到一气呵成,青春片就特别容易赢得自己的一份票房。因为青春有共性,哪个年代的年轻人都一样有着最初的怦然心动,有着甜蜜的相思,有着患得患失的情感焦虑,有犯傻,有心痛。所以即便表现上世纪80、90年代的青春爱情,依然可以获得当代年轻人的好感。同时,又可以让与影片中的青春同代的那拨人陷入集体回忆。《我的少女时代》便是最好的佐证。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校园,手写情书与传呼机时代,但观众不全是70、80后,在那个年代刚刚学会走路的当代年轻人一样跟着电影有哭有笑。

  青春片易火的另一个原因是,青春片的男女主角永远都是偶像派当道,所以,尽管爱情大抵相似,桥段似曾相识,但不同的男女偶像演绎的不同青春片永远都不缺市场。

  当然,这么说并非对编剧没有要求,好的故事依然是刚需。《夏洛特烦恼》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夏》来自在话剧舞台上已然称霸多时的开心麻花团队,凭着团队的努力,开心麻花几个字已然成为“爆笑”的代名词。《夏》也一样,笑点不断是这个团队创造力的优势。比如区长儿子袁华在向班花秋雅表情达意时,戏仿上个世纪90年代MTV造型的夸张表现,每每都让人捧腹不已。

  警匪片日趋成熟

  作为最重要的商业类型片之一,警匪片在我国的发展一直都不尽如人意。但2015年的《解救吾先生》、《烈日灼心》两部警匪题材的影片,使得这个类型的影片开始变得格外耀眼。

  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解救吾先生》线条相对单一,是一个24小时搏命营救的故事。故事本身已经有了足够的紧张度,但如何将这种紧张一气呵成地表现出来,要归功于导演的调度和剪辑功力,同时也要归功于影坛劳模刘德华的精彩表演。形象一直纹丝不乱的刘德华,这次被尴尬而命悬一线地囚禁在北京郊区,蓬头垢面地表现被绑架者的惶恐与尊严,博得满堂喝彩。

  而《烈日灼心》的人物关系则要更具有张力。眼神如鹰隼的警察段奕宏所青睐的好警察苗子邓超,是他追踪了几年的灭门案的凶手。他们之间惺惺相惜却又是命定的死敌,所以剧情的进展不在于破案,而在于面对情与法,人物关系该何去何从。这个过程越纠结,人性的复杂越是得以展现,这才是该剧值得回味的地方。个人认为,片尾的剧情反转过于刻意,是续貂之笔。

  这两部影片虽然并不完美各有瑕疵,但共同之处在于,剪辑流畅、节奏紧凑,有着警匪片该有的环环相扣的紧张感。这标志着国产的警匪类型片在叙事上正在走向成熟,换句话说,终于学会用电影语言讲一个精彩的故事了。

  社会问题片触痛内心

  《心迷宫》也是犯罪题材的影片,但我更倾向于把它归到社会问题片的行列里来。表面上,这是一个围绕着一具尸体和两条人命的犯罪片,但是我们却从中看出在中国农村,法制意识的薄弱以及对生命的淡漠——即便到了人人都可以用上智能手机的今天,中国依然有着法制真空地带,对于人命的处理,依然是宗族社会父权社会的那一套“规范”。

  反映边缘社群的电影,曾经在地下电影时期涌现出一批,但是近十几年,银幕被武侠大片、贺岁大片、都市爱情所占据,很少有反映底层人群的好电影了。《心迷宫》和《一个勺子》把人们重新拉回到主流视线之外的偏远地带。《心迷宫》给人们呈现的是农村的无聊、压抑、困惑,而《一个勺子》则通过西北牧民的“勺”,折射出主流与传统社会的价值观碰撞。中国农村传统的淳朴善良,在这个金钱至上充满欺诈的社会面前,茫然无措。

  两部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不约而同地呈现出荒诞、黑色幽默的特质,这是中国当代社会特有的荒诞及色彩,虽然在创业与互联网的主流视线之外,但不可否认,它的确真实存在。而打拼在城市中的大小白领们,脱离乡村的时间实际上并不是很长,农村是大家曾经熟悉的中国社会,但是却恍若隔世。城市和乡村已经渐渐成为两个平行世界,互相不能理解。而县城则夹在新旧价值观的中间,混乱不堪。

  这类影片让我们将目光重新拉回到乡村,拉远到热火朝天地创业及抑郁症泛滥的大都市之外。这让我意识到,中国当代社会是个好电影的巨大素材库,只要把目光放低放远一点,处处都不乏发人深省的好故事。

  同为社会问题片的《十二公民》虽然改编自1957年上映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但却有着非常浓重的现实意味。网络社交平台的全民化,让人们有了表达的途径和安全省力的宣传空间,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如盲从、非理性、众口铄金等等特点。热点问题一出现,情感情绪引导最主流的舆论,而非真相与理性。面对热点法律事件,万众一辞地喊打喊杀的情景,我们并不陌生。期间偶有相反的质疑的言论,瞬间会被愤怒的不过大脑的口水淹没。而《十二公民》正好就用代表了各阶层人士的一个模拟陪审团,模拟了当代中国的舆论特征。同时,在这个通过质疑逐渐逼向真相的过程中,隐藏在每个身份背后的生活状态及生活中积累的情绪都渐次地浮现出来,侧面反映了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一人的武林,多种展现

  武侠片一直是中国特有的类型片种,这大概是因为武侠是世俗压抑中最好的一种精神释放途径。有趣的是,今年大陆出品的几部武侠片都与徐皓峰有关,重新编排过的3D版《一代宗师》是徐皓峰编剧,《道士下山》取材于徐皓峰同名小说,岁末刚刚公映的《师父》则是地道的徐皓峰出品,集编导于一身。

  徐皓峰作家出身,他描述的是近现代的武林世界,相比于还珠楼主金庸梁羽生,徐皓峰的武林有一点点传奇,但却不是神乎其神;它是现世的,市井的,甚至有点庸俗的,他第一次让武林有了真实的触感。真实的武林没有多少义薄云天,只有各种厮杀争斗得来的扬名立万,真实的武林没有特别崇高的价值观,没有明确的信仰,只有行业内的规矩和名誉。但是,单是这一点点对规矩的坚守,就足以动人。宫二为了一句承诺,终身不嫁,这是机敏善变的现代人很难理解的。但她在毁掉自己一生幸福的同时,也就成就了自己的名。

  虽然同为徐皓峰编剧,《一代宗师》拍出了江湖惆怅的诗意,《道士下山》拍出了鄙俗的市井气和虚夸的豪情,《师父》则最能还原徐皓峰的武林质感,有江湖的算计和心计,也有江湖的情义和道义,没有威亚的短兵肉搏,粗粝而又细腻。这个武林离我们很近,触手可及。当然,只有好故事也不足以让一部电影博得好评,叙事的紧凑洗练,加上写实武打的精彩设计,是这部影片让作家徐皓峰从此立足于导演界的根基所在。影片不是完美无缺,“还可以更好一点”,是许多人的共感。比如新疆姑娘的设计,就显得特别突兀,与天津卫的味道格格不入。

  文艺片担当情怀

  与徐皓峰的近代武林相对,侯孝贤的《聂隐娘》则彻底把人带回了唐朝。有人如此评价《聂隐娘》:“你看中国经常出土一些绢画、雕像、壁画、碑刻,好多既美有艺术价值又反映当时社会风貌有考古价值,那么你设想有一天挖出一个唐代古墓,出土了几盘唐人拍的胶片,发现还能放映,那就是《聂隐娘》。”的确,《聂隐娘》的山高水流日影烛光所表现出来的空灵寂静,是久远于我们这个喧哗的时代的。然而,片中所表现出来的孤独感却穿越时空,直刺我们热闹的外表下脆弱的心脏。

  该片是武侠的题材,但武打动作却不是这部片子最主要的看点,真正可看的是打斗时候的情感交锋。聂隐娘与田季安的追打是聂隐娘唯一可以近距离表达情感的方式,与精精儿的打斗是两个失意情敌之间的宣泄。

  这部对白极少的影片却不给人以沉闷的感觉,是很多时候,人不动,但风在动。那些看似静止的画面除了美得让人心悸之外,斑驳的日影、随风起伏的幔帐都是表情达意的手段。可以说,侯孝贤调度了一切人物之外的静物来参与表演。至于舞美造型,就更是美轮美奂,几乎每一帧都可独立成画。这是教科书级别的电影语言。我甚至觉得在这个时代看到这样的片子,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当然,这种需要细嚼慢咽的影片不会取得太好的票房,但这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片子本也不应是为票房而生的,它是制作人最充分的自我表达。

  《山河故人》也是2015年的另类,源于它文艺片的基因。贾樟柯被中国文艺青年接受是源于有着粗粝生活质感的《小武》和《站台》。贾樟柯“发迹”于山西县城,众多为文艺青年耳熟能详的片子都植根于山西县城,时隔十几年,这部影片又一次落地山西,但他不是在抒发乡愁,而是在表现大时代下人物的命运。影片跨度二十几年,甚至将时间线延伸到了未来,有人认为贾樟柯贪大,觉得把故事延展到未来是一个噱头,但纵观全片,不会有生硬的拼接感觉,相反,未来的部分是人物命运再自然不过的生长线——我们的社会正面临巨变,传统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正在急剧分裂,众多物质富有而情感缺失的下一代的生活,是可预见的未来。

  影片结尾,董子健和张艾嘉这一对漂泊在异乡的忘年恋人,因为一场争吵而使得回去的计划流产,几乎是一种隐喻。割裂的土地和人生,无法回去。赵涛坚守在县城,但也无法回去,只能在无人的旷野中自己舞蹈时,回味一下年轻时的激情与热闹。

  尽管影片有一些硬伤,但瑕不掩瑜,这仍然是值得我们坐在影院里去感慨去唏嘘去回味的难得好片。虽然“文艺片”一词已经不合时宜,但在试图给贾樟柯的影片归类时,发现他不在任何一个典型的类型片之内,只好冠以“文艺”之名。而2015年有了这样的文艺片,整体的格调便瞬间高了一大截。《聂隐娘》和《山河故人》这样在乎表达大于在乎票房的影片,使得“情怀”不至于荒芜。

  小结

  纵观2015华语电影,我们明显感觉,影片类型日趋完备,每个类型片都不乏优秀之作,这是电影生态健康起来的标志。但是,相比于越来越强劲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的审美需求,类型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还有一些市场空白有待填补,比如说家庭伦理片、科幻片等等。

  其次,华语电影的叙事能力突飞猛进,对电影语言的运用普遍成熟,且能寻找到各自的独特表现风格。


  再次,新生代影人在成长,新的电影力量批量涌进影坛。2015年的电影导演里,有很多新鲜的面孔。比如《心迷宫》的导演忻钰坤,《一个勺子》的陈建斌,《师父》的徐皓峰,《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等等,他们与电影关系密切,但初次执镜就有惊艳之感,是十分令人欣喜的。他们为中国电影的多样性贡献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相比而言,一些成名已久的“老”导演,在票房压力面前,似乎乱了方寸,失了原有的人文水准,在商业性方面也显得乏力。这不是件坏事儿,中国电影早就到了该更新换代的时候了。

  总而言之,2015年的中国影坛,让人看到,贫瘠了已久的创造力似乎正在复活等待井喷。我们期待有更多更好的国产电影来满足多样化的观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