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通过持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改厕工作,建设健康城镇等,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百姓的生活环境正在变得更加整洁有序、健康宜居。
完善基础设施
改厕为村民
带来新生活
“过去没水,只能用旱厕,条件简陋,味道难闻,冬天晚上冷得不敢去,夏天到处是蚊蝇。现在家里新修了卫生间,没有臭味,拧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方便多了!”说起改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甘肃定西市安定区等巉口镇康家庄村民杜芝林欣喜万分。
从臭气难闻的旱厕到干净整洁的卫生间,改厕有效降低蚊蝇密度,从源头上控制肠道传染病和一些寄生虫病,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群众卫生文明习惯养成。
解决好厕所问题的基础离不开厕所下水管道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为切实做好农村改厕和污水治理工作,国家多次进行部署:
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实行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
2016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要求,采取城镇管网延伸、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等多种方式,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厕。
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同时,各地也在积极行动:江苏南京江宁区建成污水收集管网656公里、污水处理设施199套,日处理生活污水6457吨。广东省过去5年省级以上财政投入改厕资金1.66亿元,补助41.4万家农户改厕。浙江省提出,到2020年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6%以上,实现农村卫生户厕全覆盖。
治理人居环境
从垃圾入手
打响攻坚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正是农村需要努力的方向。”浙江省桐庐县富春江镇人大副主席陈利民说。
事实上,垃圾问题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测算,我国每年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2亿吨。截至2015年底,全国38%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尚未进行处理,已开展的行政村中有三分之一属于简易处理。
“农村垃圾一般都堆在村头、路边、河边,严重破坏农村环境。”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农村垃圾处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内容,要以此入手,下决心打一场攻坚战。
2015年11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形成改善人居环境与提升乡风文明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建设清洁卫生的宜居环境和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全国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浙江桐庐县建立了农村环境智能化管理平台,为农村垃圾分类等工程安装智能化监管设施,并积极开展“十大最差行政村”评选,以倒逼促进垃圾治理工作整改提升。湖北省远安县通过在分散户、集中户分别设置垃圾桶、垃圾集并房和中转站;建立村、镇、县三级环卫队伍,并配备监督考核人员,保证农村生活垃圾的及时清运,全域基本消除了白色垃圾。
打造健康城镇
为健康中国建设
奠定基础
每天晚饭后,73岁的孙国璋大爷都习惯去桐乡市的城市绿道上“健步走”。尽管不如年轻人健步如飞,但优美的环境、平整的绿道依然让孙大爷十分享受这项运动。
“以前绿道没修起来时,大家都在国道边上走路散步,车来车往有危险而且空气质量也不好。”孙国璋说,自从浙江桐乡开始建设健康城市,各类健康设施越来越完善,很多人都参与其中,到公园、滨河绿地、城市绿道上一起“健步走”,生活越来越健康。
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在国家卫生城镇创建的基础上,全国爱卫办于2007年开展健康城镇试点工作。
浙江省爱国卫生发展中心主任张新卫表示,从建设卫生城镇升级到健康城镇,从侧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到注重健康观念、健康意识的培养,有效促进了市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今年8月,全国爱卫办发布意见,决定在全国开展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重点发展领域包含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和健康文化。
“从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空气、水、土污染治理,到社区、工作单位、家庭等 健康细胞 工程,通过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推动全民健身,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氛围。”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副局长、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张勇表示。
张勇说,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一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示范城市和示范村镇,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国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广泛深入开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