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头顶光环的职业,但是常年照不到光啊……过节不放假,上班不分昼夜,尤其肿瘤科医生,不是奋战在手术室,就是徘徊在病房,在医路这场没有尽头的跋涉里,是什么样的心声,支撑着他们夜以继日的奋战在抗癌一线?
在医师节到来之际,癌症精准医疗的先行者—泛生子公司走访了全国多位肿瘤科医生:
1. 医师节就要到了,这是一个不能放假的节日,很不想戳您痛点的问一下,您多久没休过假了?
王怀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我所在的是部队医院,休假政策较好,上次是女儿刚出生陪产假。不过同期科里工作较忙,每天还是会抽时间回科里看看病人的情况。
宿濛 辽宁省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别说休假了,先给你们科普一下值夜班吧:“白连夜”,白天一天班,晚上接着夜班,第二天又是接续一整个白班,24+8=32小时,相当于4个工作日,我们每星期都会轮一到两个夜班……
万经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上一次休假是27年前,请了2周探亲假复习考研究生。一年365天,门诊、临床、科研、教学连轴转,回家都是一种奢侈。
支撑这份坚持与守望的,是来自于那些罹患癌症的患者们对医生的信任与企盼,来自于他们眼底里那种让人心灵震颤的对生命的渴望。它,让我读到了医师使命的崇高,让我看到了医师职业的伟大。
2. 肿瘤科永远避免不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当患者命悬一线时,您内心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沈华 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一般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对治疗相对敏感,那在沟通以后会尽量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有的患者用过很多手段和方案,效果都不好,我的观点则是让患者减轻痛苦为主。
王怀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引用加拿大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想这是我们医界同仁们都印在脑海里、并奉为工作准则的一句话。
谢璐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主治医生:骨肿瘤患者大多都是小朋友,对死亡还处于懵懂状态,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治疗带给他们的痛苦,并尽我所能让他们获得长期生存。尤其当面对幸存者的坚定面庞时,深深激励着我笃定前行。
陈俊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血管科主治医师:对于肿瘤患者,我们除了医生的身份外,更多也是患者临终前的陪路人,当他命悬一线时,会觉得是一种解脱,但同时也有更多的失落感。希望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这一刻能到来的晚一些。
愿逝者安息,生者如斯。今天还有许多人在长期承受着疾病的痛苦,大家一起努力,早日攻克癌症。
3. 医海无涯,学无止境,您如何在强大的工作负荷下,保持与时俱进,并不断挑战新的领域?
何云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科副主任医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临床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我会把工作中的问题和科研结合起来,做点有意义的事来不断激发自己的兴趣!
沈华 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自身学习结合团队学习,我们科每个月有不同的医生来给大家讲解最新的临床观念、临床指南和研究进展,同时会轮流派人参加省内或全国举办的医学会议,将前沿知识带回来,传递给大家。
谢聪颖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化疗科主任医师:一方面利用出差路上的碎片化时间学习,并坚持每晚阅读文献;另一方面多参加国内外会议,密切关注热点和有争议的议题,同时跟本专业和跨专业的专家多多交流探讨,往往会碰撞出新火花,得到新灵感。
比你优秀的人,往往还比你努力。有这样一群拼命的白衣战士,相信治愈癌症终究不是梦。
4. 对于晚期癌症患者,随着靶向药物的多样化,免疫抑制剂PD-1已于日前获批用于临床。您如何理解全程管理这个概念?
宿濛 辽宁省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全程管理即初始判定患者预后及预测药物疗效,治疗过程中实时探寻耐药机制,发现早期复发转移的征象,多线治疗失败后又可寻找更多靶点,为患者筛选更多可能有效的药物,基因检测应贯穿癌症治疗的始末。
万经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全程管理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早期发现,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开展早筛早诊;二、综合治疗,这是全程管理的关键,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疗;三、癌症康复,癌症患者作为特殊群体,在治愈或好转后,往往面临着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和压力,我们要关心患者的康复过程,提高生存质量;四、临终关怀,这也是全程管理的最后延伸。
立足全面,铸就精准。癌症患者的全程管理正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基因检测技术及更多的数据支撑,希望更多临床医生参与其中。
5. 您如何看待精准医疗,以及基因检测对癌症治疗的作用?
陈银生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随着基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精准医学正慢慢成为可能。对于神经外科来说,我认为精准医疗主要包括:精准诊断、精准治疗、以及精准的疗效评估,这些都离不开基因检测。诊断层面,如今愈发重视分子亚型的分类,其与疗效评估、预后判断等关系密切;治疗层面,除了精准手术外,还有精准的化疗和放疗等;而精准的疗效评估结果则直接决定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
李际盛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基因检测是肿瘤精准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对于希望尝试新型癌症药物的恶性肿瘤患者,通过检测可以了解是否具有与这些新药相匹配的分子特征。
万经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由于肿瘤异质性,不同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是不同的,精准治疗的目的在于解决这一问题,并通过多种数据分析找出最可能对治疗手段产生反应的患者。
李子煌 深圳市人民医院放射肿瘤科副主任医师:精准医疗是个体化医疗的极致,是建立在新型的分子病理检测(即基因检测)的基础上,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肿瘤的敏感靶点,再采用针对性的药物达到治疗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基因检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明确肿瘤的分型和诊断、治疗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肿瘤分类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临床不再仅按照组织来源分类,基因突变类型等信息也非常重要,因此癌症患者想要获得更精准的治疗方案,首选基因检测。
6. 晚期癌症无法治愈,防重于治,对于液态活检攻克癌症早筛,您持什么态度?
何云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科副主任医师:液态活检的目标是捕捉和检测外周血液循环中来自肿瘤细胞的游离DNA,但由于血液中肿瘤DNA拷贝数量非常少,如能提高其灵敏度和可靠性,还是值得临床期待的。
李恒 云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作为一名胸外科大夫,很多时候会因病人就医时“太晚”而感到惋惜,所以在临床中亟待一种更精确、敏感性更好的检测手段用于肺癌早筛。液态活检技术未来有望为肺癌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福音。
万经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液态活检的优势在于无创、标本易得、易重复获取、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肿瘤异质性、可实现动态监测等,该技术有望应用到肿瘤诊疗的多个环节,包括早期筛查、无法手术患者的药物匹配、复发监控以及耐药基因检测等。我个人非常看好这项技术,也在进行相关的科研工作。
二代测序、液态活检等技术已逐步应用于晚期肿瘤患者的分子分型、预后评估、靶药匹配、耐药监测等,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早诊早治。泛生子秉承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理念,力求为中国的抗癌事业砌砖铺路,在临床与科研转化之间搭建桥梁。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他们,用生命在工作,用责任心在学习,即使遭人非议,也不忘初衷,始终坚守。
四海八荒敬医者,尊重他们,是在尊重我们的需要;相信他们,是在肯定他们的义无反顾;爱护他们,其实是在爱护我们自己。
向中国医生致敬,向肿瘤科医生道一声:节日快乐,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