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健康中国战略的根本目的就是全民健康,而实现的路径是共建共享。特别是亲身参与了健康中国行动这两年来的各种活动,我明显感觉到行动的实施主体正逐步从单纯依靠卫生健康部门向全社会整体联动转变,全民参与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大家一起干的干劲越来越足。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积极的参与支持,联手开展各项行动。
我在这儿给大家举几个案例:比如,在群团组织方面,全国妇联牵头推动开展“健康中国 母亲行动”,号召广大妇女要带动家庭成员树立健康意识。像中国计生协牵头组织开展深入推进家庭健康促进行动,指导各地发挥家庭健康的示范引领作用。全国总工会积极发动职工群众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开展职业病宣传防治等活动,引导企业职工主动健康。在社会组织方面,像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通过健康中国企业行动等推进活动,推动形成健康企业建设的整合效应。在发动群众参与方面,我们中央和地方的主流媒体积极参与宣传,全社会对于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行动的关注度稳步递增。根据我们的监测,媒体每个月报道或者发布跟健康中国行动相关的信息量已经达到了700多万条,而且越来越多的趋势非常明显,应该说全民健康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是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根本路径。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健康北京建设从启动到现在已经十余年,我也工作和生活在北京,能够切实体会到这些年的变化,健康北京建设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谢谢。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一级巡视员 高小俊:
谢谢人民日报这位记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北京市从2009年开始就实施了健康北京人的九大全民健身活动,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健康北京建设的优势在逐步的显现。
一是夯实了基层健康北京建设的网底,从2018年开始,根据宪法的要求,北京市开展了村居公共委员会的建设。到目前,全市所有的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在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的工作人员,专职和兼职的目前达到了2.9万人。同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全市各区各行业、各社会单位已经先后成立了各类爱国卫生工作基层组织,一共是19.3万个。这里面有14万个是非公组织,这些组织的建设持续开展基层卫生健康政策的宣传、健康促进和爱国卫生工作的各项工作。
二是发展了健康北京志愿服务队伍。我们大力培育发展各类志愿团队。目前,全市有体育指导员6.1万个,家庭保育员20万个,控烟的志愿者1.5万个。
三是提高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全市组建了家庭医生的团队5100多个,签约人群795万人,签约率为37%,其中重点人群的签约率超过了90%。特别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患者预留了三级医院30%的号源,让基层的患者能够受益。对五类慢病患者,实现了特殊的服务,就是开设实施长处方,这个政策实施以来,一共有460万人次享受了长处方的服务。截止到今年6月,北京市基层门诊量已经连续46个月服务量的增长高于二级和三级医院,居民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为88%。特别是为了做好“十四五”的健康北京规划编制,我们委与北京市体育局正在联合编制《“十四五”的健康北京建设发展规划》,这是首次将健康和体育两个规划合并编制。我们希望通过体育与健康的融合,更加有效地推进健康北京建设。谢谢。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我们知道苏州在很多方面都先行先试,是我们国家最早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的城市之一。在建设健康城市的过程中,请问苏州积累了哪些经验可以供全国其他地方分享?谢谢。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曹后灵:
感谢这位记者的关心。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感到这样才能行稳致远。苏州对健康城市建设,我们的认识是早的、起步也是早的,应该说工作基础也是好的,而且我们一直在持续发力、绵绵用力。在2000年时,我们建成了全国首个国家卫生城市群的基础上,自加压力,探索启动健康城市的建设,把它作为我们国家卫生城市的一个升级版。在2001年时,我们把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写进了党代会报告当中,所以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健康城市建设逐步实现了由碎片化向系统化的转变,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来转变。主要我们认为有几条:
一是全员推动。我们建立了健康优先的制度安排。去年我们市委全委会上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典范城市这样一个目标。各地各部门主动将健康融入所有的政策,所以这一条非常不容易,这个工作不是卫健委抓的,要发动各有关部门,全社会一起来努力。我们将15项行动拓展为30项,苏州主要增加了几条,增加了体育融合行动、中医药的保护行动、残疾人健康促进行动、全民医保完善行动、食品安全保障行动、社会安全保障行动等等,来丰富健康城市建设的内涵。比如,我们城乡一体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全市现在行政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率已经接近百分之百,农村生活的污水处理率也达到了93%以上。
二是全程覆盖。我们统筹推进健康苏州的系列行动,前几年我们就提出来了,从疾病救治、慢病防控、健康促进、综合监管、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着手,建立“无病要防、急病更急、慢病要准”的健康的管理格局。比如,我们实施健康市民专项行动,累计开展了各类筛查676万例,全市9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市民健康综合管理的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精准化疾病筛查、综合化健康管理等服务。我们推进健康城市的专项行动,主要针对心理健康促进、传染病的防治、出生缺陷的干预等五大领域的公共卫生问题,实施六大类122项具体的工作,对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干预。
三是全民参与。发动老百姓,在做好健康宣传的基础上推出了很多务实举措,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实施了“三点半体育大课堂”、青少年体育消费补贴等一些体教融合的措施,来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了96%以上。还有一个例子,公益救护的培训,连续8年把它放在政府的实事项目里面,累计培训了120多万人次。所以去年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了38.96%。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2020年苏州户籍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已经达到了84.04岁,主动健康已逐步融入城市血脉,但是我们感觉系统化抓健康的水平还要提高,包括统筹的能力也要进一步提高。谢谢。
总台央视记者:
我们知道健康监测和评估,包括考核,是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关键之举,这项工作取得了什么样实实在在的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重要举措?谢谢。
毛群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