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基本健康概念,应该得到广泛传播,在这个基础之上,中国都市健康才能有大的升级。
昨天,上海市卫生与健康大会发布了《“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作为未来推进健康上海建设的行动纲领,纲要对2020年、2030年健康上海提出了明确战略目标。这也是去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上海宣言》的实施路径。
过去,我们谈健康问题,往往局限在了“看病难”、医患矛盾等议题上,谈到解决之道,往往就是不断地增加医疗投入。但是,中国在步入老龄化时代,公众对医疗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之下,只谈增加医疗资源,注定是无解的。
相反,健康应该是一个“大健康”概念,需要体育、食品安全、环保社区、学校、媒体等方面的协同,通过强化宜居环境、合理饮食、加强锻炼、疾病早期筛查,才能编织一张真正的健康之网。
健康绝非卫生机构一家的事。这次“纲要”明确提出了“共建共享”基本原则,倡导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比如,这次“纲要”共有22个主要指标,其中9个新增指标,就包括: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受污染地块及耕地安全利用率等“非医学指标”。“纲要”还提出,要打造一批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
之前,上海在“减盐低油”倡导项目中,顺利向市民发放了控盐勺、控油瓶,此外还有,装有科普冰箱贴、健康读本的“健康大礼包”。不要低估这些小贴士对构建健康城市的作用,这是在从源头上控制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事实上,随着老龄化加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疾病模式正向慢性病转化。提倡合理膳食、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健康自我管理,才是“对症之药”。
此外,“纲要”还坚持“医防融合”,组织实施“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和“60岁以上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种”等项目。把公共资源更多投到疾病排查、预防,而不是事后的治疗上,是一种政策智慧。
总之,中国公共卫生政策,正在从以治疗为主,向以预防为主、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大健康”理念转变。健康城市的理念升级,需要跳出健康=治疗的“坑”。
不把钱和精力花在健康上,就得花在治病上,对个人、对社会都是一个道理。《“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无疑先跨出了一步。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