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 从“还能不能吃肉”看健康中国

从“还能不能吃肉”看健康中国

发布:2016-05-28 14:14 | 来源:健康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从“还能不能吃肉”看健康中国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报告,将香肠、培根等加工肉制品列为“致癌物”。新鲜牛羊肉等红肉列为“较可能致癌物”。一时之间,“还能不能吃肉”成为人们热烈争论的话题。据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的肉制品销量已经受到影响。

人们当然关心健康。从个人层面说,失去健康甚至失去生命,几乎就意味着失去一切。所以,人们喜欢把健康和其他成就的关系,比喻为“1”和“0”的关系。从家庭层面说,如果家庭成员罹患疾病,就可能成为整个家庭的沉重负担,降低全体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从社会和国家层面说,社会成员、国民整体的健康水平,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水平。因此,最近几年来,全社会都掀起了养生保健的热潮。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首次将健康中国写入公报。

然而,从此次关于“还能不能吃肉”的争论看,这些年来席卷全社会的养生保健热潮,其科学含量还是比较低的。尽管人人说养生、个个爱保健,但即使是一些基本的健康科学常识,也没有在群众中广泛普及、深入人心。加工肉制品和红肉被列为“致癌物”和“较可能致癌物”,其实大可不必过于恐慌。只要控制摄入量,加工肉制品和红肉的致癌风险并不高。吃一顿肉就担心罹患癌症,简直就是杞人忧天。

致癌物、致癌风险和罹患癌症,是互相关联、但更有本质区别的三个概念。不少日常食用、使用的物品都具有致癌性,但其致癌风险大不相同。比如说,阳光、酒精和烟草都被认为具有致癌性。但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过于猛烈的长时间暴晒,日常生活中多晒晒太阳还是被倡导的。酒精只要控制摄入量,健康人偶尔小酌一番也无大碍。至于烟草,因为其可能直接导致多种恶性癌症,那当然是离得越远越好,最好终生都不要触碰。

加工肉制品和红肉的致癌风险虽然不高,但并不等于说就可以海吃胡塞而高枕无忧。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改变,主要表现为传染病被有效控制,慢性病高发频发,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病因复杂、难以治愈,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一般认为,慢性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不良的饮食作息习惯、充满压力的精神状况,以及普遍缺乏运动,是罹患慢性病的重要原因。肉类摄入过多,尤其是过度摄入肉制品和红肉,是现代饮食习惯对于健康的一大危害。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物结构,也是诸多慢性病滋生蔓延的温床。

对于这些最需要普及,最需要群众知晓遵行的健康常识,风行全社会的养生保健恰恰宣传得很不够。那些最受人追捧的养生保健文章往往表现出“神医情结”,或者“灵丹妙药”的情结,总喜欢宣扬谁谁谁可以药到病除,吃了什么什么东西就能包治百病。在这种风气熏陶下,一个又一个“神医”被追捧起来,一件又一件“神物”粉墨登场。这些缺少医学科学常识的养生保健,不但对健康无益,还很有害。

健康中国的愿景,离不开国民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看似简单,实则艰难。现代医学体系因应治疗而生,在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方面也非常有效。但是,面对大规模慢性病的挑战却显得力不从心。慢性病病因复杂、难以治愈,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普及健康知识,干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控制管理已发病例的恶化进程。但是,要做到这些实属不易,尤其是大规模干预居民生活方式方面,可能超出了现有医疗体系的经验和能力。

在人口急剧老龄化和慢性病连年走高的背景下,将“健康中国”纳入“十三五规划”十分必要。否则未来一二十年,我国的医疗体系可能很难应对慢性病高发带来的挑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政府财政,甚至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可能被国民健康问题拖累。从类似于“还能不能吃肉”这样的问题入手,在国民中系统普及科学的健康知识,在饮食、作息、运动、精神心理等诸多方面普遍地培育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概率,可能是成本最低、效果最显著的未雨绸缪之举。 ■封寿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