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张令强胸怀大志 心如磐石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张令强胸怀大志 心如磐石

发布:2016-05-07 15:03 | 来源:健康报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创新团队,图为该团队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 刘铁刚 摄 中新网北京5月4日电 (沈基飞)在北京五棵松桥南,一幢正方形绿白相间的房子,这里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生命科学大楼。 2007年12月,31岁的张令强博士,从这里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作为

点击浏览原图

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创新团队,图为该团队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 刘铁刚 摄

中新网北京5月4日电 (沈基飞)在北京五棵松桥南,一幢正方形绿白相间的房子,这里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生命科学大楼。

2007年12月,31岁的张令强博士,从这里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作为百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最年轻的一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隆重表彰。这一年,可谓是张令强雏鹰振翅飞翔的第一年。

1976年9月,张令强出生在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江苏沛县敬安镇耿圩子村。1993年,张令强考入烟台大学生物化学系。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山东大学录取,攻读硕士研究生。2000年,他考入军事医学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这一呆就是16年。

同闻名遐迩的北大、清华相比,外界对军事医学科学院了解非常有限。能够促使张令强下决心迈入这座神秘的军事禁地,源于他在北大听了导师贺福初教授的报告。

“贺教授在报告中讲了很多国际前沿的知识和理念,他谈古论今,视野广阔,思维活跃,风趣幽默,我就是在这堂课上首次了解到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和前景。1999年12月31日,我印象特别深,因为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天,我慕名来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向他咨询报考博士的事情。那次谈话非常投缘,谈了两个多小时,这成为我人生的转折点。”每当谈及此事,张令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16年来,张令强的实验室就在这座楼的5层。作为课题组长,他带领的团队博士、硕士已多达30人,其中包括与清华大学、协和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301医院等联合培养的学生。

一间10平方米的屋子就是他的办公室,曾经也是吴祖泽院士、贺福初院士的办公室。在挂历上,张令强写着两行非常俊秀醒目的警言:科学研究是应该带给人快乐的;道法自然,做深做强。

多年来,贺福初院士严谨的科研作风,敢于争当国际第一的精神深深激励鼓舞着张令强。在攻读博士期间,他就显示出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优良品质,节假日基本上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

因工作勤奋刻苦,2003年6月,张令强获得了全院优秀毕业生和优秀博士论文等多项荣誉,并因成绩优异留所工作。毕业后他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兢兢业业,勤奋踏实,依然每天晚上加班到深夜,成了人人皆知的“夜猫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初,张令强以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刊物《欧洲分子生物学杂志》发表论文,影响因子10.492,是当时全院影响因子最高的论文之一。这篇文章后来还获得了《自然-中国》的评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国内很多导师在面试学生时,只是问你对我的课题感不感兴趣,而很少说我能为你提供什么样的机会和平台。贺院士恰恰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人,他会深入了解你的能力、你的兴趣和你的追求,并坦诚告诉你,他能为你实现科学梦想提供什么支持。”张令强说。

2005年,张令强也曾经有过到美国留学的念头。因此,他没有参加研究所给年轻人才提供30万元经费支持的“雏鹰计划”。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所长杨晓明知道张令强有思想顾虑,所以就跟他讲:“你只管参加,所党委破例允许你在合同期间出国学习。”

事实上,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对人才的政策很宽松,激励机制比较完善。上世纪80年代,该所就率先实行了课题组长负责制,90年代以后陆续推行了“雏鹰”、“青苗”、“绿叶”、“彩虹”等计划。张令强虽然因为承担课题任务等原因没有出国留学,但科研水平却做到了国际一流,也是同这个良好环境分不开的。

博士毕业后不久,考虑到张令强突出的业务和较强的协调能力,贺福初院士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课题组长,经常安排他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课题申请与进展汇报会,迅速锻炼与提升了他的能力。

点击浏览原图

张令强课题组合影。 刘铁刚 摄

挑起课题组长的重担后,张令强更加注重开阔研究思路,学习国外同行的优秀文章。他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863”、“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面上基金、重点基金、杰青基金等国家级课题。

在他的带领下,课题组在国际学术刊物先后发表了54篇研究论文,其中有11篇发表于影响因子10以上的学术刊物。2008年,他的课题组报道了一种新的调控骨骼形成的蛋白,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由于创新性强,发表于国际著名刊物《自然-细胞生物学》,这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一篇《自然-细胞生物学》。同年,他以32岁的年龄破格晋升研究员。一年后,他又在肿瘤研究领域获得突破,成果再发《自然-细胞生物学》。

“张令强骨子里有股干劲,特别细致,特别有耐心;很多人认为基础科学枯燥乏味,而他觉得非常有趣。”高级实验师邢桂春称得上是团队里的老人了,工作几十年,陪伴了两任院士,但她对张令强研究员的品性修养、科学思路、管理能力、吃苦精神都是由衷地赞赏。

“我的导师贺福初院士经常说,一个人如果能把喜欢什么和能做什么统一起来,那将是一生的幸福。我最大的庆幸就是我热爱生命科学、崇拜军人,本来两者的职业似乎有些不相干,但在这个地方却能够完美融合。”张令强如是说。

“张教授平常言语不多,工作细致严谨,‘五加二、白加黑’,常常晚上加班到半夜,他给我的感觉就像一颗天然的‘夜明珠’,在普通人已经休息的晚上,他却依然折射出璀璨的光芒。”博士生张硌现在已经是307医院的科室副主任了,但提及张令强研究员,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在国家‘杰青’、求是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总后‘新星、银星’评选中,张令强均是最年轻的获得者之一,可谓前途远大。”中国科学院院士、毒物药物研究所所长张学敏曾经这样评价他。

“我带学生的理念就是让想做事的人能做事,让能做事的人做成事,让做成事的人成大事。张令强的成功源于自身的勤奋刻苦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还有一种特殊的军队情结。因此,我对他说,这个地方既可以满足你从军的愿望,又能围绕你的兴趣,发挥你的特长,从而最终成就你的梦想。事实证明,我兑现了我的承诺,他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2012年下半年,张令强被评为总后优秀大学生干部标兵时,作为导师,时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将军这样评价他的学生。

从一名普通的地方大学生,在16年时间里迅速成长为国内一流的青年科学家,张令强的勤奋刻苦是前提,导师贺福初院士的悉心栽培是关键,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良好氛围是基础。

目前,张令强带领的团队是1+X格局。也就是说,他一个正教授带着一帮学生军战斗,没有长期固定的干将。虽然这些年因为编制的原因,人才梯队建设难以得到保障,但这个团队的氛围非常好,目标明确,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