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 无聊做做白日梦也可提高创造力?

无聊做做白日梦也可提高创造力?

发布:2016-04-11 08:01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无聊做做白日梦也可提高创造力?

无聊做做白日梦也可提高创造力?

文/广州日报

记者郭原毓

作为群居生物,大多数时间人们都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交圈子中,但当暂时脱离社交,需要独处并打发时间时,很多人却不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陷入一种“无聊”的状态。本期发现探讨的“无聊”,即指这种不与外界联系,一个人待着时呈现的难以集中精神的状态。无聊的威力远远超乎人们想象,它除了让人情绪低落暴躁,甚至会导致死亡率上升。然而,近日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专门研究“无聊”的专家发现,无聊还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并不全是负面影响,在某些条件下,它甚至可以提高创造力。

有趣实验:

桑迪·曼恩研究“无聊”

成“心理学的灰姑娘”

听到有人专门研究“无聊”,不知道你的反应是怎样,是否会觉得其实专家也很无聊?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的桑迪·曼恩教授即是其中一位,迄今为止她是为数不多涉足这一领域的心理学家, 被称为“心理学的灰姑娘”。

事实上,“无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现象。为了做实验,让被试在她的实验室中变得无聊已经是曼恩的拿手好戏,她会让他们长时间抄写冗长的电话号码,或者干脆让他们持续朗读枯燥无聊的数字。虽然被试们基本都礼貌地接受这些任务,可是他们的肢体语言以及不时的哈欠都暴露出这有多么无聊且令人厌烦。

无聊状态不仅使人情绪消极,还会导致糟糕的工作绩效、与压力相关的健康问题等。一项英国政府针对中年公务员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显示,感到特别无聊的人在接下来3年内的死亡率比其他人高出近40%。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处于无聊状态时,很容易养成不良习惯,比如一刻不停地吃零食,曼恩认为,人类工作期间的无聊支撑了整个糖果产业;此外,太过无聊往往促使人们伤害自己,依靠烟草、酒精以及毒品等来麻痹灵魂。

曼恩解释说,无聊是一种很难避免、频繁出现的日常情绪,这对于进化心理学来说是难以解释的,一般情绪的演化总是向着有利于我们生存的方向,而不是向着自我毁灭的方向。这可能说明,无聊并不像我们表面看到的那样一无是处,它一定有积极的一面。就像恐惧使人们避免危险,悲伤能够防止在将来犯错,无聊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打发无聊:

寻求外界刺激不如让思维飞奔

回想一下,当你感到无聊时会做些什么?刷网页、玩手机或是放空一切、任思维天马行空游走?曼恩认为,通过手机和网络寻找即刻的满足,结果反而更糟。“太多的外界刺激,导致我们的注意力始终被各种刺激牵着走,就像被困在跑步机上一样,最终越来越无聊。”她倾向于将注意力由外部转向内部,让思维自由飞奔,也就是俗话说的“做白日梦”。白日梦,指人在清醒时进入的思维漫游状态,它能够将不相关的记忆碎片或想法联系起来。曼恩提出,无聊中常伴随的白日梦,也许可以提高人们的创造力。

在曼恩设计的实验中,被试需要抄写电话簿中冗长的号码,这是一项无聊且不怎么需要过脑子的活动,其中的部分被试会在抄写过程中走神,即做白日梦,这部分被试接下来会进行创造力测试。创造力测试的内容包括设想一件东西的不同用途,为虚构的故事续写结尾,以及远程联想测试——例如给出3个不相关的词汇:食物、屋、热,然后要求被试想出一个与3个词汇都有关联的新词,比如“狗”,因为狗可以和之前的3个词组成“狗食”、“狗屋”和“热狗”。结果发现,“做白日梦”组的被试要比对照组在创造力测试上得分更高。

因此桑迪·曼恩得出结论,无聊状态下的白日梦,可以提高创造力。

主动选择:

将“无聊”引向“好奇”

让大脑“灵光乍现”

对于这个研究结果,暨南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教授武艳认为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人往往在迷迷糊糊时容易灵光乍现,这是因为此时大脑的抑制过程处于最微弱的状态,思维便可以无拘束地到处漫游,而这种不受限制的思维活动就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

很常见的例子是俗话说的“劳逸集合”,武艳说,其中的“逸”不单单指与工作学习对立的玩乐,而是一种大脑的放松状态。“前段时间有人提倡适度‘放空’和‘发呆’,这其实都属于无聊状态的表现,不再将思维集中于某一个点,甚至不关注外界变化,让注意力转向内部,因此形成想象的飞跃,跳出常规。”武艳认为,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无聊时分,人类在艺术和科技上的成就可能永远达不到现有的高度。

既然无聊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极端影响,那我们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选择呢?首先,我们先弄清楚,什么人容易觉得无聊,进而消沉?武艳告诉记者,一个常见的谬论是,“只有无趣的人才会觉得无聊”。“有两种迥然不同的人都容易陷入无聊,而他们都不能算无趣:第一种人是不断寻求新事物、新经历的人,对他们来说,平稳的生活状态根本不能持续吸引他们的注意,他们的生活需要时刻处于新刺激中,当刺激消失时,无聊常伴随而来;第二种人几乎是相反的,对他们来说世界是陌生甚至可怕的,于是他们选择躲在自己的‘巢穴’里不出来,然而退缩虽能提供安全,却令人空虚,于是便会陷入无聊。”武艳说,当处于这两种无聊状态时,大脑抑制能力弱,自制力动摇,使人们倾向于用烟草、酒精及毒品来麻痹自己,从而陷入不健康状态。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武艳建议,可以通过不断的心理暗示来引导自己,将无聊引向“好奇”的方向。因为无聊会迫使我们从一成不变的旧路中抬起头来,尝试新的目标和想法。为了保住这一良好的尝试惯性,除了保证生活规律,还应加强生活状态的多样性,适当安排外出旅游或多参加社交活动。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无聊也没那么讨厌了?当你思考方案计划,感到焦头烂额时,不妨先放下手头的工作,让自己“无聊”一阵子,对着窗外发一下呆,沉浸于白日梦中,说不定接下来就会灵光乍现了。

相关链接:

宁可电击自己

也不能忍受无聊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并不喜欢独处思考,而更喜欢做点什么——哪怕是做伤害自己的事情。

实验中,被试要独自待在房间里6~15分钟,房间里什么都没有,被试全程必须坐在椅子上,并且保持清醒,在没有笔、没有纸、没有手机、没有任何娱乐设施的情况下,唯一的“娱乐方式”便是思考。相反的,对照组也是独自待在小房间里,但他们可以选择看看书、听听音乐、翻看照片等不需要与外部沟通的娱乐活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