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 全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超35% 高位运行能持续多久?

全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超35% 高位运行能持续多久?

发布:2016-04-03 21:15 | 来源:第一健康网 | 查看:
分享到:

摘要: 全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超35% 高位运行能持续多久?

进入2016年,我国猪肉价格持续上涨,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到3月的第三周,全国猪肉零售价格达到每公斤28.6元,同比上涨超过35%。

在众多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背景下,猪肉价格逆势上扬,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原因何在?

农业部相关负责人称,此轮上涨从去年3月份开始,“总的来说,此轮猪肉价格上涨是恢复性和补偿性上涨,是过去三年猪肉价格偏低引发产能适应性调减的结果。”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市场经济中,影响价格的最主要因素是供求关系,供应充足则价格平稳,供应不足则价格上升。

猪肉作为我国居民日常主要消费品之一,这一反应则更为明显,这一原理也体现得更为充分。

从农业部提供的相关数据来看,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出栏生猪供给偏紧确实是影响猪肉价格的主要因素。

在2015年之前,我国生猪价格曾经历了长达数年的低迷期,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信心,养殖户亏损严重,纷纷退出这一行业,或者减少养殖量。

农业部提供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2012年和2013年生猪养殖户保本微利,2014年陷入严重亏损,每出栏一头猪亏101元。2014年和2015年两个春节消费高峰期猪价不涨反跌,严重挫伤了养猪场(户)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生猪产能深度调整,产能下降了20%多,目前处于较低水平。

而且从生猪这一商品的特性来看,其供给的增减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市场短期内并不能迅速增加供给量,因此生猪价格维持高位恐怕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影响价格的因素有时候并不是单一的,往往在基本面之上还会有更多的推动因素。

此次短缺除了养殖户前期亏损的影响外,国家一些政策的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短缺。

对环保要求更加严格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其直接导致一些不太规范的养殖户,被暂时淘汰出局。比如在一些省份,出于环保等因素考虑,禁养限养范围不断扩大,多数为“一拆了之”,很少异地安置。

近两年,出台生猪禁养限养措施的省份从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扩大到湖南、山东、河北、陕西等主产省份,影响面越来越大。与散户自然退出不同,各地禁养限养拆迁的大多是规模猪场,拆掉的数量不多,造成的供应缺口却很大,短期内很难恢复。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供给量。

猪肉价格的短期上涨则不可避免。

可是,这一价格在涨到一定程度后,还有持续上涨的动力吗?消费者和生产者会怎么选择呢?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原理则是,理性人会对自己的选择权衡取舍,这则会影响某种商品的价格。

猪肉虽是中国消费者非常喜欢的商品,但其价格弹性也很大,这也意味着其替代品很多。价格高了,消费者会选择其它替代产品,比如鸡肉、鸭肉,甚至牛肉、羊肉,这种情况下,猪肉的消费量自然减少,商家的产品则会出现滞销的情况,价格也可能随之下降。

据记者在北京市场上了解的情况来看,确实出现了这样的苗头,原来供不应求的猪肉,如今因为价格的上升开始卖不动了,甚至一些商户开始央求消费者多购买一点,尤其是相对高价的排骨,价格上涨乏力。

在供给侧,因为价格的持续走高,养殖户利润大增,势必引导更多养殖户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供给量。

消费减少,供给增加,价格高位运行的现状恐怕难长久。

这是单纯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往往政府的干预和宏观政策的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价格的走势。本文一开始便提到了,猪肉在我国CPI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受到的政府调控和政策影响更大。

虽然还没有动用,但国家有一定的储备肉,在价格达到一定程度后,也可以投放市场,增加供给,影响价格。

另外,在此轮猪肉价格上升过程中,就有观点认为,国家近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很可能会导致CPI持续走高,也即通胀的加大,这有可能最早反映在猪肉价格之上。因此,猪肉价格的上涨,是CPI上涨的一个风向标。

回到消费者最关心的猪肉价格走势方面,农业部的专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由于当前基础产能偏低,生产恢复需要一定时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总体偏少,下半年生猪出栏量将逐步增加,生产平稳恢复。预计全年生猪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生猪价格将维持高位,但在出栏逐步增加、养殖成本下降、消费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猪价暴涨的可能性不大。

相关文章